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李叔同(1880-1942) ,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 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 , 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 后剃度为僧 , 法名演音 , 号弘一 , 晚号晚晴老人 ,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一、李叔同书法的风格特色
李叔同书法的含蓄美是大家公认的 , 叶圣陶就曾说自己喜欢弘一的书法就是因为它“蕴藉有味” 。
李叔同的书法用笔上也很含蓄 , 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用笔圆融 , 藏起藏收 , 全然不见棱角 。
当然含蓄美还表现为“温和”“圆融”“冲和”“中庸”等风格特点 。 李叔同也直接说自己的字具有含蓄美:“朽人之字所示者 , 平淡、恬静 , 冲逸之致也 。 ”鲁迅评价他的书法风格为“朴拙圆满 , 浑若天成” 。 由此可知 , 李叔同的书法没有刻意去雕饰 , 没有过多锋芒 , 艺术表达形式十分含蓄 。
总之 , “弘一体”的书法线条干净、温润 , 笔锋藏而不露 , 结构狭长 , 章法空灵 , 是含蓄美的典型代表 。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本文图片

楷书八言联
二、李叔同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李叔同的书法并不是天生含蓄 , 而是由锋芒毕露、个性张扬并且带有浓郁的魏碑风格 , 逐渐变为碑帖结合 , 再慢慢地变为含蓄的风格 。
柯文辉在《弘一法师书法集序》中对李叔同书法艺术风格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 并且分成三个阶段:1、前期即出家之前;2、中期即出家至50岁左右;3、后期即50岁后至暮年 。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李叔同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及后人的评论来分析 , 得出李叔同的书法越往后走越趋于淡雅、宁静 , 他把外在的锋芒、个性都内化为含蓄美 。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受禅学、佛法的影响 , 其实在禅学、佛法的背后含蓄的哲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
(一)出家前个性张扬
正如柯文辉说:“前期书法 , 结体稍扁 , 章法紧凑 , 笔锋锐利……”我们从早年弘一的书法上面并没有看到含蓄的影子 。 相反 , 才华出众的他在书法风格上带有咄咄逼人的锐气 。 1896年16岁的李叔同投师唐静岩 , 主要学篆书和隶书 。 由于秉持由篆隶入楷草的书学思想 , 又加上当时碑学兴盛 , 于是先后临摹了《石鼓文》《峄山刻石》《张猛龙碑》《天发神谶碑》《龙门十二品》以及黄庭坚的楷书等 。 早期他不仅遍临古帖 , 并且着重在篆书、魏碑以及黄庭坚的楷书上下功夫 , 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 所以 , 这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必然也像他的取法对象 , 个性十分突出 , 这在《李息翁临古帖》中可以找到依据 。
例如 , 1912年7月所写的《楷书高阳台词页》 , 是李叔同初到浙师任教时书予初识之交夏丏尊的作品 , 内容是李叔同1906年东渡回国时 , 为津门名妓金娃娃所填的一首词 。 这幅作品取法《张猛龙碑》的结构和向右上倾斜的笔“势” , 有黄庭坚那似长枪大戟的线条以及《爨宝子》《瘗鹤铭》中的用笔 , 它是集魏碑之大成和对黄庭坚书法的继承 。 刘一闻评价这幅作品:“但见锋颖方楞斩钉截铁的用笔 , 全从北魏中来 。 ”
1913年(出家前五年)所作的《篆书长寿钩铭轴》大篆线条浑厚有力 , 风格古朴 。 左边落款的楷字书风跟《楷书高阳台词页》的风格十分接近 , 用笔方圆结合 , 但以方笔为主;笔画棱角分明 , 厚重古拙;气势往右上方伸展 , 结构取法《张猛龙碑》 。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