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二 )


本文图片

楷书四言联
(二)出家后书风开始向含蓄内敛变化
出家后李叔同的书法还在不断变化 , 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种大的风格:1、碑与帖的结合;2、“弘体”的形成 。 划分的根据就是书法中含蓄美的程度 。
李叔同是1918年正式出家 。 此年七月十三日他写的手札《致夏丏尊信札十通》:“银表、古研敬受 。 判教宜先看五教 , 再阅四教;选佛谱宜每日掷数次 , 名位繁琐 , 非如是不易记忆也 。 卒复 。 丐尊居士 , 小额附奉 。 ”这个手札的书写日期刚好是他在虎跑寺正式出家的那天 。 这在他的手札中属于对比较为强烈的作品 , 充分证明弘一的书法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夫 。 行笔非常流畅 , “选佛”二字相连 , “忆也”两字相连 , 其中“忆”字十分飘逸 , “也”字十分潇洒 , 从字形到用笔都可以用豪爽、率性来形容 。 它是魏碑和“二王”一路的巧妙融合 , 并且“二王”的笔意居多 。 可以说这个时候弘一的书法有意偏向魏晋的行书 。
1919年 , 即李叔同40岁时为夏丏尊做小楷《楞严经偈页》 , 这幅作品以方笔、露锋为主 , 笔画锐利 , 结构较扁 , 相对以前向右上方挺拔的笔“势”来说 , 这幅作品较为平缓 。 它既有魏碑的遗韵 , 又有钟繇小楷的影子 , 还吸收了一般写经体的技法 , 章法较为舒朗 , 总体来说以前那种气势压人的感觉褪去了 , 书法的表达方式已经有了“含蓄”的苗头 。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本文图片

楷书四言联
李叔同书法出家之前以魏碑为主 , 出家之后的五六年里书法风格都是碑帖结合 。 1923年在他给堵申甫的信中这样写道:“拙书尔来意在晋书 , 无复六朝习气 。 ”可见 , 这个时候他的书法已经在慢慢脱离锋芒毕露的魏碑书风 , 并向魏晋帖学取法 。
其实 , 他出家后书法风格的转变受印光大师的影响很大 , 有记载 , 一日印光大师看了他的书作后说道:“写经不同写字屏 , 取其神趣 , 不必工整 。 若写经 , 宜如进士写策 , 一笔不容苟简 。 其体必须依正式体 , 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 。 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 , 光绝不赞成 。 ”所以 , 弘一后来的书法简洁、工稳 , 虽然看上去十分潇洒 , 其实都是一丝不苟写出来的 。 而那些字形、姿态看上去可爱得像小孩 , 其实他在用笔上是十分老辣 , 只是把锋芒都藏起来了 。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本文图片

楷书七言联
1924年写的《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册页作品 , 虽是小楷但是力量内敛 , 圆融、浑厚的外形下隐藏着刚劲、洞达的笔力和雄强的气魄 。 这个时候是他书法走向通脱的蜕变阶段了 , 藏锋的运用将所有洒脱、豪迈的风神融入每个字的血液之中 , 而表现在外面的是安静、和谐、含蓄 。
1926年(出家后八年)写在《篆书佛号并莲池语录轴》中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小篆线条清爽秀丽 , 但是笔力惊人 , 笔画如“折钗股” , 似铁线 , 是典型的中锋行笔 。 特别是后面的题跋 , 技法风格已经有“弘体”的味道 。 笔画圆润 , 笔意连贯 , 字字清爽独立 , 章法空灵 , 气息中透露出可爱、明朗之感 。 它的横画用笔与写经体很像 , 一般是露起藏收 , 并且内容也是佛法偈语一类 。 但是 , 字形还是偏扁 , 一些用笔还有魏晋六朝小楷的遗韵 。
1927年所书《行书佛眼远禅师句横披》是颜体与行书的结合 , 但是用笔已经简练化 ,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它以藏锋为主 , 横轻竖重 , 行笔浑厚中显流畅、灵动 , 结构上还不算修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