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七 )


王福庵、马公愚和童大年等人 , 在关注市场的同时 , 仍然有自我个性 。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 相比近代的印人 , 明清流派的印人 , 更多了一份自在和乐趣 , 他们是“余事作印人” , 却又能全身心投入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明 顾苓篆刻 冰雪为心
明顾苓刻“ 冰雪为心” , 语出《镜花缘》“不惟金玉其质 , 亦且冰雪为心”句 。 顾印与常见的流派印风有所区别 。 最根本的区别是章法处理不是“满排” , 笔画细、留红多 , 考虑的不是篆法需要 , 而是无字处的境界 。 四字按笔画多少一任自然安排 , 圆转居多 , 印面气息流动 , 呈现阴柔之美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明 吴晋篆刻 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明吴晋所刻“度白雪以方洁 , 干青云而直上” , 出自南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 。 此印极见神韵风姿 。 印文无一处粘连 , 且着意拉开了距离 , 边栏残破较甚 , 若有若无 , 增添了空灵气息 , 形散神聚 , 迥出时流成一格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清 陈炼 篆刻 雪点寒梅小院春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清 吴兆杰篆刻 梅花傲雪偏绕吟魂
清陈炼刻“雪点寒梅小院春”点画密集 , 并笔残破较多 , 朱白对比强烈 , 每字中皆有红点 , 有的还很多 , 整体看起来 , 真有残雪覆盖 , 虽有消融却仍未尽的感觉 。 清吴兆杰刻“梅花傲雪 , 偏绕吟魂”与陈印风格接近 , 宛如出自同一人之手 。 残破手段高明 , 每个字形皆有残破 , 但无一处相同 。 “雪”字横画残破乃“点睛之笔” , 使印面变得跌宕 , 奇趣乃生 。 相比之下 , 董洵的名气更大一些 , “雪海流香”很精彩 , 且为“浙派”风韵 , 与前几人有别 。 刀法虽是“浙派” , 但锋芒收敛 。 印文借隶法而成 , 章法别见新意 , 印文和边栏粘连 , 若连若断 , 如“流”字三点水旁处 , 使气息空灵 , “香”字底边残破 , 避免过于沉闷 , “海”字右侧残破最妙 , 神完气足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近代 吴昌硕篆刻 蒿叟 , 庚申大雪
执牛耳者当然是吴昌硕 , 所刻“蒿叟”边款写道:“老缶作于沪 , 庚申大雪节” 。 时在1920年 , 77岁 , 属晚岁精品 。 此印为典型的吴派篆刻风貌 , 字形宽博 , 笔画苍茫 , 可见吴氏石鼓风神 。 从印面布局来说 , 上密下疏 , 又是秦篆之法 , “蒿”字“高”部左右垂笔不对称 , 左侧避让 , 使二字团成一气 。 印文二字与边栏的粘连的变化处理技法 , 可见缶庐高超的手段 。
从书画印的历史来看 , 都存在波峰、波谷的发展态势 , 周而复始 , 生生不息 。 艺术史的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 , 何其相似!
最有名的写雪文字 , 莫过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 , 余在西湖 。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矣 , 余挐一小船 , 拥毳衣炉火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 , 惟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 , 与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这桢让人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 呈现了张岱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 遗世独立、卓然不群 , 故国之思 , 人生如梦 。 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古今义列传序》中评: “其点染之妙 , 凡当要害 , 在余子宜一二百言者 , 宗子能数十字辄尽情状 , 乃穷事际 , 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