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三 )


北宋 范成大 《雪后帖》
南宋大诗人范成大 , 有《雪晴帖》和《雪后帖》传世 。 《雪晴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存在暗合 , 约书于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冬 , 因帖有“雪晴奇寒”而得名 , 《雪后帖》则是“表雪后奇寒”而命名 。 范成大书法学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 , 融合之后而能运用自如 , 形成了个人风格 , 字里行间蕴含宁静恬淡的气韵 , 反映了他对典雅一路书风的追求 , 字外功深厚 ,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书卷气 , 就像他的田园诗一样 , 恬静淡泊 , 余音绕梁 。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载: “石湖以能书称 , 字宗黄庭坚、米芾 , 虽韵胜不遂 , 而道劲可观 。 ”
宋元时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期 。 学中国山水画 , 必须立足宋元 , 这已经是共识 。 五代荆浩开创了“全景山水” , 至北宋初关仝、范宽、李成 , 臻于完善 。 南宋四家都身在宫廷画院 , 虽然马远和夏圭构图有“一角”和“半边”之别 , 但整体上都注重法度 , 严谨工致、细腻精美 , 依然是宫廷画气息 。 元代绘画则大相径庭 。 元代文人隐迹山林 , 惟以书、画寄兴游心 , 自适其志 , 聊以自娱 , 倡导“援诗入画”、“援书入画” , 以书法的笔法和写意的手法作画 , 逸笔草草 , 不求形似 , 不为法缚 , 以写胸中逸气 。 山水画恰恰适合营造这种意境 , 由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主流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所绘的是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色 。 画中群峰屏立 , 山势高耸 , 深谷寒柯间 , 萧寺掩映 , 古木成林 , 板桥寒泉 , 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 , 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 , 真实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山川的磅礴气象 。 全画布置严整有序 , 笔墨质朴厚重 。 画家用“抢笔”之笔法 , 密点攒簇 , 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 , 以此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 。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
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是一幅以渔民生活为题材的雪景山水画 。 此图笔法精练 , 墨色清润 。 以墨笔勾皴和水墨晕染为主 , 在山石、树木、芦荻顶端敷粉或描金 , 表现了小雪过后的渔村寒意中尚有阳光浮动的景象 , 水天处以水墨加螺青烘染 , 表现了寒溪的清澈和天色的空濛 , 江天寥廓 。 景物微罩于薄雪轻雾之中 , 一派初冬季节的萧索气氛 , 并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南宋 马远 《晓雪山行图》
南宋马远《晓雪山行图》描绘的是大雪封山的清晨 , 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的情景 。 山民衣着单薄 , 弓腰缩颈 , 使人感觉到雪天寒气逼人 。 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 , 施以水墨渲染 。 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 , 下笔爽利果断 , 方硬而有棱角 。 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 , 枝条劲健 , 横斜曲折富有变化 。 近与远的笔墨 , 浓与淡效果 , 有极强的画面空间感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构图简约 。 图下画一水岸 , 右边岸坡画三株大树 , 左边雪色苍茫的山谷中 , 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两人骑马而行 。 画面最上是雪山 , 左边前后两座山岗 , 顶上枝杈密布 , 后面山峦向右上高耸 , 茫茫一片 。 山只画半边 , 画面上大片空白 , 只有山顶上的树丛与岸畔的大树相呼应 , 构图虽简 , 却寒气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