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二 )


其实 , 如果真的深入地了解儒家学问是依归于人类的理性 , 而理性是人人本具万古如斯的 。 陆象山说“东海有圣人出焉 , 此心同也 , 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 , 此心同也 , 此理同也 。 ”乃至于“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 , 此心同也 , 此理同也 。 ”又说“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 , 此心同也 , 此理同也 。 ”这种圣人之道是不是跟一般的学问一样 , 不是要考虑考虑吗?一个人心中若没有圣人 , 不是圣人的悲哀 , 而是这个人的悲哀 。 因为他不知道人性之光辉可以通于天地 , 不知道天地之间有一种包涵一切学问的学问可以追求 。 他只有一偏之见 , 认为所有学问都是互相冲突的 。
中国古来的知识分子大部分信儒 , 魏晋以后有很多人信佛 , 信儒与信佛 , 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个人生道路的岔口 。 有人曾经问我“佛学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 佛家包罗万象 , 儒家应该是在佛家之内 , 为什么牟宗三先生一直推崇儒家 , 你也一直推崇 , 难道佛家就不值得推崇吗?”我说“如果都是智慧 , 那么不管是哪一家 , 都是相通的 , 值得推崇的 。 只是现在我认为读《论语》给我很多启发 , 孔子一生的言行一直对我是一种崇高的典范 , 我跟着孔子走都来不及 , 所以我只好一直跟着孔子走 。 等到我与孔子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孔子了 , 那我再看世界上有什么学问孔子还在孔子之上 , 我自会往那里追求 。 我跟着孔子走一辈子 , 已经走不完哪 , 没超过孔子之前 , 何必左顾右盼?”我说我尊崇孔子之教 , 但并不代表我就排斥别的信仰 。 但我尊重你 , 也希望你尊重我 , 这是儒家做人的基本态度 。 天地之间大家互相尊重 , 而每个人都尽力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学习、长进 , 这也是我们推广《论语》的态度 。 推广《论语》并没有限制其它学问的发展 , 只是我们都要诚心诚意放下偏见执着 。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 并没有说他是天下唯一的贤者 。 你如果信佛、信道、信各种的学派甚至信西方的哲学 , 认为对你的生命有所开展 , 你就是在见贤思齐 , 你也是孔子之徒 。 儒家并不是固定的一家 , 儒家没有家 , 没有家就处处为家 。 因此儒家是最好学的 , 只要有一颗诚恳的心 , 对人性进行自我开发的 , 他就是儒家 。
读《论语的态度》
《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古人写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 往往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前面 。 你读《老子》 , 最重要的是第一章“道可道 , 非常道”;你读《庄子》 , 庄子向往的境界就是第一篇《逍遥游》;你读《荀子》 , 荀子一直苦苦劝导世人要好学 , 它的第一篇就是《劝学篇》 。 朱熹在《四书集注》说 , 《论语》以“学”而开篇的这十六章 , “皆有务本之意” , 尤其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 , 更是本中之本 , 应该是因为孔门弟子认为这是孔子教学的理想 , 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 才把它摆在一书的开头 。 “学而时习之”的“学”后来开拓出荀子的《劝学篇》 , 孔子没有说一定要跟他学 , 他要我们见贤思其齐 。 凡是人类所有的理性我们都应该去开发 , 凡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成果都是我们应该去继承的 , 所谓“传不习乎” 。 “不亦说乎”的“说”后来孟子就说“理义之悦我心 , 犹刍豢之悦我口 。 ”从理义而学是人生最可喜悦的事情 , 不仅是你的应当 , 也是你的幸福 , 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 谁就是圣贤的境界 。 “悦”是多么重要 , 孔子赞叹颜渊“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感受在心中叫做悦 , 表现出来就是乐 , 颜回是从心中的悦表现出来连外表都乐 , 颜渊是了不得的人物 , 他对孔子的教导 , 无所不悦 , 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见识和学习的态度 , 他会随便去批判吗?他是学习都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