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六 )


学者常引《论语》中的“糟粕”之一
现在我们来看他们所指出的几颗老鼠屎 。 第一章:“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 ”他们说 , 政府要人民跟着他走 , 却不能让他知道政府在干什么 , 这岂不是愚民政策吗?在现代的时代里 , 这么封建、不现代化、反民主 , 这章肯定是糟粕了 。
有人怕孔子下不了台 , 就把文句的断句改成“民可 , 使由之;不可 , 使知之”——人民赞成的 , 那就做;人民不赞成 , 就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 梁启超就这样解释的 , 他把孔子“封建愚民”的思想巧妙地变成现代化民主的思想了 。 当然 , 出于维护圣人的立场 , 可以这样做 , 但其实也不必这样做 。 我们把圣人之书当作智慧来读 , 如果你以诚恳的心来体会经典文句 , 你的智慧与经典相互碰撞 , 激出火花 , 有自己特别的心得 , 纵使你的解释与古人的解释都不同也可以 , 甚至“郢书燕说”也可以的 , 因为都对自己有益 , 就都是可喜的 , 所以我们说梁启超这样解释也可以 。
“郢书燕说”是韩非子里的故事 , 讲的是楚国一位大夫写信给燕国上卿 , 写到傍晚了 , 要点蜡烛了 , 就叫他的仆人“举烛”——把蜡烛点着拿起来 , 写着写着一时糊涂了 , 把“举烛”两个字也写到信上 。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 , 展开来读 , 觉得是很好的文章 , 但忽然夹有“举烛”两个字 ,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不过 , 他想 , 或许有弦外之意吧 , 于是他就自做解释了:“烛者 , 明也 , 举烛就是举明 , 举明就是推举天下贤明的人来治国 。 哦!这是真的好教训 。 ”于是他就依此教训遍寻天下贤明 , 举而用之 , 结果燕国大治 。 韩非子说了这故事然后评说:“大治”则是也 , “举烛”则非也 。 燕国大治是好事 , 但是举烛的解释不对 。
各位 , 假如这种不对 , 我也宁可不对 。 我认为读《论语》解《论语》 , 只要我们觉得这样解释对我们有好处 , 对整个世界有好处 , 不就可以了吗?
几年前我到美国巡回演讲 , 最后一站到了洛杉矶 , 那里也有人推广读经 , 见到我很高兴:“啊!你来得正好 , 晚上我们有《论语》读书会 , 请你来指导 。 ”
我说:“读《论语》怎么需要指导呢?”
“我们如果讲得不对的 , 你可以指正啊 。 ”
我说:“讲《论语》没有讲得不对的 , 都对啊!”
“但是我们不是学者专家 , 我们学问不够啊!”
我说:“学问不够也可以讲得对呀!只要不把孔子讲成坏人就可以了 。 ”
所以说读《论语》 , 是何其简单!
梁启超为了避免糟粕的质疑 , 于是就把“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变成现代化思想 , 原来孔子也很民主啊!他在读《论语》中受益了 , 也让国民受益了 。 但是我觉得并不必这样 。 “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的“可”与“不可”是现实上的“可”“不可” , 是客观的做不到 , 而不是主观的故意不要 。 所以不是孔子有意怂恿政府实行愚民政策 。 不必说古代的资讯不发达了 , 就是现在资讯发达了 , 治国之事本来就是很复杂的;近代更复杂了 , 虽然民智大开了 , 信息发达了 , 但百姓越不可能去了解国家的政策了 。 我们国家不是有所谓“宏观调控”的政策吗 , 这种“宏观” , 只有政府才做得到 , 所以“调控”的意思 , 不就是只可以让人民跟着走 , 不可以、现实上也根本不可能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不过 , 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 就是“存心”问题 。 假如韩非子讲这句话 , 或者独裁的政府用这一句话 , 便是愚民政策;而孔子讲这句话 , 就不一定是 , 甚至根本不是 。 为什么?因为孔子的背后是仁德仁政 。 一个有仁德者施行政务怎么会变成故意的“民皆使由之 , ‘绝不’使知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