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论语》的态度兼谈所谓“糟粕”( 五 )


《论语》与基督教《圣经》不同 , 《圣经》更多的是事件的记录 , 读它更需要从事情里去追究它的理 , 西方人都知道这种道理 , 后来发展成解释学 , 认为可以从神话中追索它背后所含藏的意义 。 为什么一直喊着要全盘西化的人在这里反而不西化了 , 抓着《论语》的“事”猛批它过时呢?《论语》固有记载事件之处 , 但《论语》中百分之八十是记载原则和道理 。 即使重视记载事件也应该从中体会它的道理 , 何况它大部分只记载道理 , 为什么说《论语》过时呢!“子曰:巧言令色 , 鲜矣仁”、“子曰: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戚”……这些会过时吗?理是理想 , 事是现实 , 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 人生的意义在于用理想来转动现实 。 在扭转现实的过程中 , 让理想日渐落实 , 从中显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 孔子没有平天下 , 有人讥笑孔子的道不行 , 以为合时宜的有功业的英雄好汉才值得敬佩 。 但孔子不做英雄好汉 , 这境界太低了 。 假如一个社会里 , 大家都敬佩英雄好汉 , 那必定是一个人欲高张的社会、放肆的社会、百姓痛苦的社会 , 所以糟粕不糟粕是不可以从是否合乎时代是否有用来看的!
当然 , 社会上还昰有些人真读了书 , 有些学问 , 有点思考 , 他居然明白指出《论语》哪些章节有问题 , 他讲得也头头是道入情入理 , 遇到这情形 , 我们怎么面对呢?我们读圣人之书 , 学的就是要明理服善 , 不可以迂腐地想要维护圣人而强辩 , 所以请我们跟他一起思考 , 假如发现他的认识是错误的 , 他的理是低级的 , 甚至是假的 , 那我们可以诚恳地和他商量 。 但假如他果真是有理的 , 那我们应拜他为师 。 据我听到一般学者常引用到的《论语》的糟粕 , 大概有三章 , 其实 , 假如那三章真的是糟粕 , 真的过了时 , 《论语》一共四百九十八章 , 号称五百章 , 如果其中有三章是糟粕 , 你就一直宣传《论语》有糟粕 , 气急败坏地呼喊:孩子要读经 , 一定要把糟粕拿掉 , 甚至说因为其中有糟粕 , 所以孩子不可以再读经 。 我常想:读《论语》 , 四百九十五章都是精华 , 为什么两眼只盯着这三章糟粕 , 这人岂不是生来受苦的吗?
民国初年 , 有一位少年将军徐复观 , 很好学 , 听说熊十力先生有道——古人讲学问是讲道 , 所有的书院都是传道 , 不是授业 , 解惑也是为了传道——于是就去拜访熊先生 , 熊先生听说这人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 , 他就建议徐复观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 《读通鉴论》是王船山以《资治通鉴》来论时代的兴衰、人物的忠奸的历史哲学论著 。 王船山论史也学了孔子做《春秋》的手法 , 见微知著 , 一字褒贬 。 几个月后 , 徐复观又来见熊先生 , 熊先生问心得如何 , 他在熊先生面前就大剌剌数说王船山书中哪一个地方好 , 哪一处说得不对 , 哪里又有矛盾 , 话未讲完 , 熊老先生桌子一拍 , 骂道:“你这个笨蛋!我叫你读书 , 你不去寻古人好处 , 专门挑古人的毛病 , 你还能长进吗?”从此徐复观就知道怎么做学问了 。
《论语》四百九十八章你为什么专门挑那三章 , 讲得咬牙切齿 , 讲得愤恨难平 , 你就因此长进了?你就比圣人强了?你不是自找苦吃吗?有人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 糟粕总是要不得的吧 。 ”一般人如果发现一锅的粥里有老鼠屎 , 他会怎么做?有人说把这一锅粥全部倒掉 , 这是真实情况吗?尤其是一家都快要饿死的情况下 , 他会把一锅粥都倒了吗?还是挑掉那一颗老鼠屎之后 , 一家人照常吃那一锅粥?五四的文化运动就是认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 于是把那锅粥全部倒掉 , 只好全家挨饿度日 , 这种人可算是聪明吗?何况如果我们再仔细一看 , 这颗老鼠屎真的是老鼠屎吗?说不定是你眼花 , 那原来是一颗枸杞子啊 , 枸杞子吃了是会明目的 , 这锅粥放了许多枸杞 , 还有强身补脑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