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蒲氏孝义窝系列宣传【二】|《孝经》的撰成及其主要内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在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泸阳镇黄花树村 , 有一个传承优秀道德家风的清代古文化遗址 。 说的是清朝时期居住于此地的蒲氏先祖 , 名叫蒲天筠 , 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 , 他的一家历经一百多年 , 繁衍后裔三百多人 , 七代人不分家 , 阖家团圆和睦 , 誉满一方 , 堪称楷模 。
孝经|蒲氏孝义窝系列宣传【二】|《孝经》的撰成及其主要内容
本文图片

“孝义窝”教育基地之孝义亭
其事迹被当地官员逐级上报 , 朝廷派重臣实地考察证实了蒲天筠大家庭七代不“分梨”的事迹后 , 遂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 清世祖雍正皇帝颁布诏书 , 御赐此蒲氏家族“孝义窝”匾额 , 奉圣旨修建了“孝义窝”牌坊和“孝义桥” , 予以褒奖 。 此事 , 在《怀化市志》的《历代王朝大事记》中有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蒲天筠家连续七代三百多人不分居 , 朝廷御赐黄花树为“孝义窝” 。 ”
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 它既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 又是其统治者治理的政治工具 , 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 在清代 , 对地方上发现的孝子 , 清帝或为之立孝子坊 , 或诏令入祀忠孝祠 , 或将其事迹载入史志 。 怀化市黄花树“孝义窝”即属于此类情况 , 据了解在蒲姓宗族中仅此一例 , 在全国各地也不多见 。
孝道经两千多年的提倡和传播 , 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 , 在当代仍具积极意义 。 因此 , 怀化市黄花树“孝义窝”遗址无疑是一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产 , 不仅对当地蒲氏来说是祖先的荣耀而裕后于族 , 对整个蒲氏宗族乃至其它姓氏大众也同样有借鉴和教化意义 。
近年来 , 蒲氏文化交流协会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 对黄花树“孝义窝”这个蒲氏传统道德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和新的布局建设 。 以极大的决心和相当的资金投入 , 精心规划设计 , 完善设施内容 , 展现主题风貌 , 增强教化影响 , 敦睦宗族亲情 , 着力打造一个传承道德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的教育基地 。
为了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 现策划撰写“孝义窝”文化宣传系列文章 , 全面系统地介绍传统孝义文化 。 本期连载发布第二篇文章 , 题目为《孝经》的撰成及其主要内容 , 以飨读者 。 欢迎各地宗亲在文章末尾留言板积极参与讨论 。
【蒲氏孝义窝宣传系列】:
总策 划:蒲红雷(会长)
副总策划:蒲剑奇(理事长)
蒲学松(秘书长)
蒲薇(副会长)
执行策划:蒲选才(会员)
校勘编辑:蒲光厚(会员)
副执行策划兼总编:蒲胜(会 员)
《孝经》的撰成及主要内容
(海南儋州蒲选才)
《孝经》是儒家阐述其孝道和孝治观的一部经典 , 在古代社会影响极大 。 然而 , 围绕《孝经》其作者和成书年代等诸多问题 , 历代学者甚至于帝皇却聚讼不已 , 看法迵异 。 了解一些这样问题的来龙去脉、事实真相 , 对于深入认知儒家的孝道思想会有所帮助 , 同时 , 作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无益处 。
据资料显示 , 关于《孝经》其作者和成书年代有如下八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第二种说法是孔子自作;第三种说法是孔子当年的弟子所记 , 或事后所作;第四种说法是曾参的弟子所作;第五种说法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第六种说法是后人附会所作;第七种说法是孟子的弟子所作;第八种说法是汉代人所伪托 。 上述八种不同说法的时间跨度 , 从最早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至明代吴廷翰的《吴廷翰集·椟记》所载 , 再延续到近现代 , 争议持续了两千余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