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蒲氏孝义窝系列宣传【二】|《孝经》的撰成及其主要内容( 二 )


此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孝经》的撰写并不标明其作者 , 先秦甚至西汉均有此习惯 。 先秦诸子的有些著作 , 虽题为某子 , 实际上不一定是该子所作 , 而可能是其弟子门人及后人的手笔 , 使得许多先秦典籍那些不标明作者姓名的作品 , 往往引起后代诸多辨伪者的疑问 , 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经当代学者的考辨 , 认为《孝经》可能是孔子的孙子、曾参的学生、儒家学派的重要传人(封号述圣)的子思所作 , 撰成大约于公元前428-前408年之间 。 这里说“可能是” , 说明还不一定就是确论 , 而仍存在其它可能 。 不过 , 这是学者的事了 。
《孝经》称为“经”是开了先秦儒家的先例的 。 大家知道 , 先秦时期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乐》(佚失)皆不称“经” , 为何惟独《孝经》以“经”名之呢?这得从织布时的经纬线说起 。 所谓经 , 本来指织布时拴在织机上的竖纱 , 即编织物的纵线 , 与纬(横线)相对 。 而织布时 , 经线始终不动 , 只有纬线不停穿梭于经线之中 。 于是经就有了纲领、常道、典范等意思 , 常常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 , 如“经纶天下” 。
《易·屯卦》称:“君子以经纶 。 ”《周礼·天官大宰》言:“以经邦国 , 以治官府 。 ”《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论天下之大经 。 ”古代多将圣哲阐述其基本思想理论 , 可以垂训天下的著作称为经 。 如老子的《道德经》 , 墨子的《墨经》 , 到了汉代更是将孔子整理的六部著作称为“六经” , 还有后来的“十三经”等等 。 至于《孝经》之命名则更讲究些 。 班固《汉书·艺文志》言:“夫孝 , 天之经 , 地之义 , 民之行也 。 举大者言 , 故曰《孝经》 。 ”
敦煌本郑氏序言:“夫孝者 , 盖三才之经纬 , 五行之纲纪 。 若无孝 , 则三才不成 , 五行僭序 。 是以在天则曰至德 , 在地则曰愍德 , 施之以人则曰孝德 。 故下文言 , 夫孝者 , 天之经 , 地之义 , 人之行 , 三德同体而异名 , 盖孝之殊途 。 经者 , 不易之称 , 故曰《孝经》 。 ”可见 , 《孝经》之称“经” , 在儒家看来是指孝为做人和治国的经纬根本、至理要道 , 言其为“经”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
《孝经》有今文本和古文本的不同 。 《孝经》撰成后 , 其流传于世颇多曲折 。 秦始皇焚书 , 《孝经》亦在禁书之列 , 好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收藏了下来 。 汉惠帝四年(前191)废除禁止挟书的律令 , 儒生又得以在民间传授儒家经典 。 据说 , 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颜芝收藏的《孝经》 , 由其子颜贞传出 , 共十八章 。 河间献王刘德将此书献给朝廷 。 为了传授方便 , 学者遂将该《孝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体书写 , 后人称之为《今文孝经》 。
《古文孝经》的来历也不寻常 。 汉景帝的儿子刘余分封于鲁 , 称鲁恭王 。 他为了扩建宫室 , 而拆毁孔子故宅 , 在旧墙中发现一批竹简 , 其中有《孝经》 。 孔家一位学者孔国安对竹简进行整理研究 , 发现此《孝经》与通行的《今文孝经》不完全相同 , 由于该《孝经》是用先秦籀文写成 , 故而后来称之为《古文孝经》 。
到了东汉时期 , 有人对《古文孝经》的来处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 而是有另一说 。 只不过由于当时《今文孝经》已列为官学 , 故《古文孝经》未得以流传 。 当然 , 自汉代以降也有将今、古文《孝经》整理融合在一起的情况 , 但仍以今文的为主要部分(内容) 。
《孝经》被古代学者称为儒家六经的总汇 , 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学者推崇备至 , 先后有魏文侯直至清世宗等九位君王和五百多位学者为该书作注解释文 。 尤其是在唐代 , 《孝经》之学盛极一时 , 唐玄宗诏令群儒讨论《孝经》今古文的优劣 。 于开元十年(722)和天宝二年(743) , 唐玄宗亲自两次对《今文孝经》进行注释 , 天宝四年(745)并以八分书写《孝经》 , 由太子亨撰额 , 刊勒《御制孝经注》于四面宽九尺高五尺的石板上 , 立于京师国学(今西安碑林) , 通称《石台孝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