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33维诗魔,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 二 )


东坡写不出这样的诗作 , 他自恃的是自己号称全能 。 他贬低孟浩然 , 只能说明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 , 还差得很远 。
苏东坡低看孟浩然的地方 , 恰恰是孟浩然能够写出巅峰的完美 , 而东坡却不能写出的原因 。 作诗固然需要一定的才学 , 如果没有一定的学问 , 造句都造不好 , 如何还能写诗呢?但是 , 一个诗人一旦强调才学 , 那么 , 诗歌的自然之感 , 完美之境就不会出现了 。 好诗必是天然而成 , 一旦在诗中卖弄学问 , 自夸雕琢 , 那么无论意境 , 还是气韵 , 都会流于下乘 。 所以东坡看低浩然的地方 , 恰恰是浩然独到的地方 , 也恰恰是东坡不如浩然的地方 。 作诗最怕的就是卖弄学问 , 掉书袋 , 违背了诗歌由感而发的天然规律 , 靠学问为诗 , 或者靠见识为诗 , 很难达到返璞归真的天然妙境 , 而孟浩然少了点学问和阅历(假设如此 , 苏东坡所说的材料 , 应也有人生阅历等 , 他觉得浩然的人生太单一了 , 这是因为东坡一生阅历很丰富) , 反而少了负累 , 能够以心灵感悟天地人生 , 反而不需返璞归真 , 因为他的境界一直都在璞和真中 。
拿学问来评价孟浩然是没有意义的 , 正如拿官位来评价诗人毫无意义一样 。 真正的诗人都是爱孟浩然的 , 因为他感情真切 , 生性率真 。
同时代的李白这样说孟浩然:“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 。 ”表达的是敬意 。 同样是靠灵感写诗、不仗学识功底的人 , 李白对孟浩然的才气和成就 , 认识得要比别人深刻 。
在诗歌中创作出三个巅峰的完美 , 有谁做到了?东坡可是一个也没做到 。 在对一个唐代诗人艺术能力的认识上 , 还是唐人更了解唐人 。 唐以后的境界日下 , 东坡身处宋诗之境 , 不能一窥唐诗之真妙 , 这就是他最大的局限 , 即便再有才 , 他也是解不了唐人诗歌的神妙之处的 。 所以我们从李白、王维、杜甫对孟浩然的态度里 , 得出孟浩然其人如何 , 其诗如何 , 才是最确切的 。
苏轼|33维诗魔,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
本文图片

古人评浩然 , 还诟病他一处 , 就是他五言居多 , 七言为少 , 于是就以为浩然的才能拘束在五言之内 , 这是不懂诗的表现 。 我们来看他的《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
昔登江上黄鹤楼 , 遥爱江中鹦鹉洲 。
洲势逶迤绕碧流 , 鸳鸯鸂鶒满滩头 。
滩头日落沙碛长 , 金沙熠熠动光飙 。
舟人牵锦缆 , 浣女结罗裳 。
月明全见芦花白 , 风起遥闻杜若香 。
君行采采莫相忘 。
通篇都有着那种近似李白的流转不羁的气势 , “月明全见芦花白 , 风起遥闻杜若香”是上等的佳句 。 在孟浩然那有限的七言里 , 能有这样的一首 , 及那丰神无比的“鹿门月照开烟树” , 你还能说孟浩然不善七言吗?
孟浩然的这首诗没有被提及太多 , 对他显然是不公平的 , 诗家都说李白的凤凰台仿自崔颢 , 却为何不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受了孟浩然鹦鹉洲的启发呢?崔颢的笔法 , 与这首鹦鹉洲是何其神似!恐怕崔、李二人 , 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首鹦鹉洲的影响 。 乃至于后来 , 李白的七古中 , 那些灿烂辉煌的佳作 , 其形式和韵律 , 都有孟浩然这首鹦鹉洲的影子!
所以李白才说“高山安可仰” , 这不是礼貌性的赞赏 , 而是由衷的敬佩之意 。 以文风而言 , 孟浩然是李白的先行者 , 是开创者 , 是启蒙者 , 而李白是学习者 , 是大成者 。 古人说王孟是一派 , 仅仅是从表象而言(是从诗歌的体裁说的 , 如田园) , 若从精神和气质、气韵和意境而言 , 孟李才是真正的一派 。 言孟李者得其实 , 言王孟者得其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