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33维诗魔,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 三 )


我们再来看两首孟浩然有限的七绝:
送杜十四
荆吴相接水为乡 , 君去春江正渺茫 。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
前两句语意极淡 , 以一派水色写离别 , 第三句写浩然对杜十四之惦念 , 第四句直写伤别之情 , 语已尽而情未已 。
济江问同舟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 , 轻舟共济与君同 。
时时引领望天末 , 何处青山是越中 。
这首诗透着孟浩然式的真诚与亲切 , 浩然说话热情客气 , 问舟人时还说“我与你同舟共济” , 一下子就拉近了关系 , 可见 , 浩然是个亲和力极强的人 。
“时时引领望天末” , 渴望尽快到达的心情跃然纸上 , “何处青山是越中” , 在舟中遥望 , 谈说分辨远处江山 , 这种行旅中常有之事 , 被诗人娓娓道来 , 写尽了旅途心态 。 连苏轼也评价此诗说:“寄至味于淡泊 。 ”
可见浩然写七绝 , 已将他五言中那冲淡浑融的风格带了进来 , 他的七绝写得是很好的 。
苏轼|33维诗魔,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
本文图片

我们要记得浩然是率性的诗人 , 是不同于杜甫、贾岛等刻意为诗的诗人 。 写诗对他来说 , 许是随性之事 , 他当然不会刻意去写七言 。 如果浩然是个刻意为诗的人 , 就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首七言来说 , 他努力去写 , 自然会有更多佳作出现 。 说孟浩然拘于五言 , 不能七言 , 就是不了解他的诗歌 , 更是不了解他的性情 。
闻一多对孟浩然评价不低 , 但他还是不够懂孟浩然 , 如他评价:“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 , 数量总是太少 。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和‘微云淡河汉 , 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 , 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 ”
这就明显的不懂孟浩然了 , “微云淡河汉 , 疏雨滴梧桐”固是佳句 , 但也只不过是景致而已 , 却抵不上“荷风送香气 , 竹露滴清响”这样神妙 , 前两句固是妙境 , 但也不及后两句“物有情”传神 。 后者句中所透露出之舒适满足 , 才是田园之真味 。 你想想 , 在暑天 , 风吹过荷花池 , 带着一股淡淡的荷花香 , 吹在你身上 , 你又凉爽 , 还闻到了清香 , 你能不为之神清气爽吗?上午的竹林露珠滴下 , 振出清响 , 听在你耳里 , 你会不变得神清气爽吗?这就是孟浩然田园诗的造诣 , 他这份水平是独到的 , 放眼整个大唐 , 没有人能把生活写得像他所写一样富有神韵 , 富有情味 , 而且富含大自然造化之工 。 为什么说富含大自然造化之功呢?一送 , 一滴 , 隐约间似是荷花和竹子所为 , 这就是我说的“物有情” , 也就是大自然造化之功 。 又如他的“散发乘夕凉 , 开轩卧闲敞”难道比“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差些?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孟浩然 , 是真正的闲适 , 真正的隐士风流 。
大抵闻先生是不太居于田园的 , 他没有看到孟浩然田园隐士的风流所在 。 古往今来懂孟浩然价值的 , 还得说是李白 。 他的“红颜弃轩冕 , 白首卧松云 。 醉月频中圣 , 迷花不事君”固然将孟浩然写得风流潇洒、豪迈不羁 , 但比之孟浩然自己的“散发乘夕凉 , 开轩卧闲敞”之句 , 还是不得田园之真趣 , 也不得隐逸之高致 。 所以李白这首《赠孟浩然》中的佳句 , 还是他那开头结尾 , 直抒胸臆 , 真挚之气迎面而来 , 让人读得酣畅淋漓 。 可见 , 孟浩然的闲适和隐逸的风流 , 就连李白也是学不来写不来的 。 为什么李白说孟浩然“风流天下闻”?就是因为他有这种“散发乘夕凉 , 开轩卧闲敞”的风流之气 , 他这种举手投足间的风流 , 也就王羲之“坦腹东床”的名士风流可与相比 。 杜甫也有过“坦腹江亭暖 , 长吟野望时” , 但总是觉得他放不开 , 他还是著形迹 , 即便是坦腹江亭 , 他还在顾念着长吟 , 刻意为诗 , 你看 , 杜甫活得多累 , 所以他的诗比不上孟浩然诗中的那份惬意和随心所欲的感觉 。 孟浩然才真正是亲近自然 , 享受生活 。 所以李白对孟浩然很是折服 , 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李白诗中的天真之气、风流不羁的流畅之气 , 无法说没有来自孟浩然的影响 , 孟浩然那种高士隐士的风流 , 有唐一代 , 是李白佩服到称为高山的唯一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