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相声文化如何在重庆生根发芽( 二 )


他们把重庆火锅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融进了相声 。 比如 , 在《大比武》里 , 一句“我的武功都是跟我师娘学的 , 你师娘贵姓?她姓秦 , 因为是师娘 , 我们都喊她秦妈” , 让人“笑出腹肌” 。
在宋好看来 , 重庆话自带幽默感 , 大量词汇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 极其生动 。 这种“麻辣的味道”应该是本土相声团队的制胜法宝 。
此外 , 逗乐坊还充分运用网络语言、热点新闻制造笑料 , 这使得逗乐坊的相声更加贴近生活 , 具有时尚感 。 如将“奥利给”“逆行者”“凡尔赛”等网络“爆款”融入其中 , 炮制出带着“麻辣味”的相声 。
年轻的样子、逗笑的段子、标志性的长衫、网言时语……这群年轻人用“麻辣”“时尚”的风格颠覆着观众对相声固有的印象 , 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 “盛世组合”“萌叔”“绿巨人”等一个个亲切的称谓 , 也在粉丝中传开 。
2012年至今 , 逗乐坊频频参加市内外各种曲艺赛事 , 并多次荣获大奖 。 宋好凭借着原创相声《乡音乡情》 , 一举斩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 2014年以来 , 逗乐坊连续8年登上重庆卫视春晚舞台 , 宋好受聘担任2016年至2021年重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 , 创作演出了十余个语言类节目 。
逗乐坊艺术顾问、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仇小豹认为 , 正是由于逗乐坊始终秉承“清新幽默、时尚健康”的宗旨 , 创作和演出并重 , 方才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
土壤丰厚
重庆相声市场承载力正在增强
11月22日 , 市民张丽和孩子早早地就抢了逗乐坊十周年庆典演出的票 。
张丽是逗乐坊的“铁粉” , 观看他们的演出有9年了 。 在家长的熏陶下 , 张丽的孩子已经开始在逗乐坊接受相声启蒙学习 。
在宋好看来 , 拥有观众才能让相声更好地传承 。 为了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 2019年2月起 , 宋好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相声艺术鉴赏”公共选修课 , 担任客座教师 。
此外 , 逗乐坊还多次进校园演出 , 并帮助高校成立相声社团 。 不少校园相声社团的大学生也走进逗乐坊 , 进行舞台实践 。
10年间 , 逗乐坊迅速“开疆辟土” , 于2014年成立公司 , 2020年入驻龙门浩老街龙门剧场 , 今年 , 又开辟了重庆首个相声园子——春来茶馆 , 拥有了自营剧场 。 演员队伍也从最初的全员兼职 , 到如今拥有9名全职演员 。
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鲁广峰认为 , 逗乐坊能走到今天 , 除了自身的执着、节目的创新之外 , 与重庆这块土壤也密不可分 。
“事实上 , 重庆人并不排斥相声 , 相声在重庆有历史 , 也有过辉煌 , 加上重庆人骨子里的幽默感 , 面对生活的乐观豁达 , 这些都为相声在重庆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 ”鲁广峰说 。
抗战期间 , 以老舍为代表的爱国作家们在重庆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救国的“抗战相声” 。 上世纪80年代 , 重庆相声进入黄金时代 , 涌现出了仇小豹、蒋明孝、赵清林、吴健、刘晓军等中青年相声艺术家 , 重庆市曲艺团相声队进行全国巡演 , 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 白桦、邓小林还登上1991年央视春晚 , 一展重庆风采 。
重庆观众生性幽默、重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 , 为逗乐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近几年 , 扯馆儿、原声社等民间曲艺社也纷纷涌现 , 重庆青年曲艺人正用古老的曲艺艺术唱响重庆相声的“春之歌” 。
“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更加多元化 。 ”对重庆相声的未来 , 鲁广峰表示看好 , “目前 , 传统曲艺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大好时期 , 在政策扶持上我们有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 来剧场看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多 , 重庆相声市场的承载能力逐渐增强 , ‘麻辣味’的相声土壤会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