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千年王安石︱荆公诗举隅:一句之炼与水上之思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 。 一千年来 , 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 , 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 , 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 ,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 , 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 , 以飨读者 。
政治身份的王荆公最为有名 , 诗人身份其次 。 不过历史上对荆公诗人身份的肯定向来比前者为多 。 关于荆公诗 , 前人众说纭纭 。 其中或尚有可发明之处 , 于此聊陈一二 。

荆公性情执拗 , 世所共知 。 才性与执拗体现在诗歌中 , 一是诗歌内容会导向唯有诗人本人能置足之地 , 二是处处可见文字经过安排的训练有素 。
顾随为放翁辩护 , 讲放翁虽不是伟大诗人 , 却是真实诗人 , 因他能够忠于自己的感情 。 其实优秀的诗人大多如是 , 荆公亦然 。 拗之不掩饰 , 也是忠于感情之一种 , 荆公虽拗 , 并不戆 , 或者蛮 。 《燕侍郎山水》:“燕公侍书燕王府 , 王求一笔终不予 。 ”为徐俯所欣赏 , 其中就有拗劲 , 并见文人气骨 。
荆公诗多在支分条布上 , 显出与他人径庭之意 。 他常有一句之炼 。 一句是相对两句而言 , 非炼全部 , 而炼其半 。 倘若一句用寻常体格 , 另一句则用心安排 , 这样能在稳定中有所突破 。 七律因工于对仗 , 此种特点尤盛 。 《上西垣舍人》:“讨论润色今为美 , 学问文章老更醇 。 ”后一句无论“学问文章” , 还是“老更醇” , 表达均属常见 , 而介甫以“今为美”对“老更醇” , “讨论润色”对“学问文章” , 既贴切 , 与惯常用法又略有不同 。 荆公善于打乱语言组合的惯性 , 不过不至颠覆 , 整体还是以流畅的诗歌调性为基准 , 审美上不作偏激的游离 。 《次韵张唐公马上》颔联“病来气弱归宜早 , 偷取官多责恐深” , 也是前句平常 , 后句振起 。 《次韵酬吴彦珍见寄二首》其二:“白日忆君聊远望 , 青林嗟我似逃虚 。 ”前句语序如常 , 后句“逃虚”则用《庄子》意 , 陡起而意新 。 再如《次韵酬宋玘六首》其五 , “遥思故国归来日 , 留滞新恩已去年” , 以“留滞”对“遥思” , 衬托不同境况 , “留滞新恩” , 亦自带况味 。 字面令人目光停留处 , 即是不同寻常处 。 另如《偶成二首》其二:“年光断送朱颜老 , 世事栽培白发生 。 ”前一句的“年光断送”属常见句法 , “载培”与“世事”连用 , 则趋新警 。 世事已颇费人意 , 白发渐生却使人心灰 , 字与字的排接之间 , 流露人生的况味 。
王若虚称赞“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排闼” , “读之不觉其诡异” 。 他另举山谷“青州从事斩关来”“残暑已促装”句 , 称此种就“令人骇愕” 。 荆公并不试图斩断诗歌意脉 , 也无意生造字词耸人耳目 。 一句之炼以外 , 还有正常的结构相承接 。 “排闼”之类 , 对仗甚工 , 却不知从何处拈来 , 显得像是透网之鳞 。
据宋人诗话载 , 荆公论子美“无人觉来往” , “觉”字大好;“暝色赴春愁” , “赴”字大好 。 论字是诗人习气 , 荆公对字当更为敏感 。 “无人”“来往”“暝色”“春愁”几字 , 中间若不是“觉”“赴”连接 , 很容易就一笔带过了 。 王安石《即事六首》其六:“蜉蝣蔽朝夕 , 蟪蛄疑春秋 。 ”试想这两句如果不是用了“蔽”与“疑” , 那么关于时间的“蜉蝣”“朝夕”“蟪蛄”“春秋”等字眼 , 亦不会令读者的眼光多作停留 。 最无知无觉的蟪蛄也会陡起春秋之思 , 才是突破一般感时之作的奇异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