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七 )


宫子:他还有在“文革时期”留下的音乐手稿 , 还有笔记《狱中手稿》 , 这些都还能找得到吗?
陈丹青:《狱中手稿》的三分之一在美术馆陈列 。 你有兴趣可以翻《木心纪念专号》 , 有五篇被他自己强行解读出来 , 因为字迹只有米粒大小 , 一个挤一个 , 很难辨认 。 他不认为《狱中手稿》有解读价值 , 只有观看的价值 。 他说他再不能那样写作了 。 音乐手稿都在 , 大概40份 。 其中有六七个谱子被年轻音乐家编创为可演奏的谱子 , 2016年演奏过 。
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图片

《木心纪念专号》 , 刘瑞琳主编 ,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年1月 。
骂声的泛滥与批评的空白
宫子:另外借助木心 , 其实也可以反思我们现在的很多事情 。 比如对木心的攻击 , 断章取义地读到其中一两句话就开始骂 , 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对审美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小?
陈丹青:如今每个用微信微博的人都不被包容 , 不是吗?你说他的话太直白 , 金句又多 , 太容易被人挑出来 。 是的 , 但也不是 。 自媒体时代的言论其实都被转发、被曲解、被攻击 , 这不是木心一个人的遭遇 。 我是觉得 , 谁质疑 , 请写出来 , 说明他读了木心 , 注意到他 , 甚至在乎他 , 然后很多质疑 , 很不以为然 。 很好啊 , 写啊 。
要骂 , 没人拦得住 , 譬如郭文景 。 但骂有骂相 , 别弄得太难看 。 骂和质疑是两回事 , 质疑就是批评 。 我非常渴望中国多一些文艺批评 , 文学的 , 音乐的 , 绘画的 , 有吗?谁要是长篇大论告诉我:木心不行啊 , 他的观点、写法 , 他所谓的美文 , 根本不行啊 , 然后我看了很被说服 , 那我会高兴 , 说明还有认真的人 , 爱文学的人 , 说真话的人 。
有吗?你告诉我 。 大多是粗鄙的 , 东一句西一句 , 吐口水 。 这么多年了 , 看不到认认真真的批评 , 哪怕千把字短文 , 驳斥喜欢木心的人 , 看高木心的人 , 而且言之成理 , 那我会非常高兴中国又出了个人 。
这样一个话语环境 , 木心干净 , 确实讨人厌 。 可是谁看过木心的书 , 谁真的喜爱他 , 一聊就知道的 。 尤其是年轻一辈 , 心思很干净 , 很诚恳 。 六年来我亲眼看到来很多青年读者 , 每周收到木心读者的信 , 什么感觉?大多是很文弱 , 很内向 , 很淳朴的人 , 迷途羔羊似的 。 他们未必真懂 , 可是为了木心哪句话 , 诚心诚意老远来乌镇 , 展厅待很久 , 来好几次 , 还会哭 。
当然 , 很多游客是为了蹭空调 , 拍照 , 那也好啊 。 美术馆就是让人来逛来玩的 。
木心留下的追忆与反思
遗稿|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文章图片

木心旧照 。
宫子:是的 , 年轻人中喜欢木心的很多 , 而且很纯粹 。 我忘记是谁说的了 , 在中国不会有人读了莫言的书就想去见见莫言这个人 , 但是读木心的书会 。
陈丹青:梁文道说的 。 他说一个鲁迅 , 一个张爱玲 , 一个木心 , 人们读了他的书 , 还想见这个人 。 我不能说没有其他人 , 但这现象是很奇怪 。 今年还有人给木心写情书 , 字迹娟秀 , “我爱你” 。 每次看见有信 , 以为是给我的 , 一打开 , 写给木心 。 当然这是少年期的心理投射 , 我相信每个中国作家都收到过不少情书 , 区别是 , 木心已经死了呀 。
刚才你说的那个考试写木心的同学 , 我关心他后来做什么了 。 少年人容易喜欢木心 , 真正读书 , 相信书 , 都是十来岁的事 。 眼下00后读者也出现了 , 他们在喜欢一个至少爷爷辈的人 , 但未必会喜欢自己的亲爷爷 。 他们真的爱木心 , 我很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