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 二 )


【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
文章图片

《女心理师》剧照
作为兼顾职业特性与社会关怀的心理咨询行业剧 , 如何择选能直击受众痛点的故事案例 , 自然是《女心理师》的重中之重 。
郭峰表示 , 主创团队始终与原著作者毕淑敏老师保持紧密接触 , 在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 。 在专业度上 , 他邀请了 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审核 , 还特意与女主角杨紫一起到北师大心理学部进行实地探访 。
他认为在案例选择上必须兼顾 “普遍性”与 “戏剧性”:有普遍性 , 才能最大限度触达更多观众的内心;有戏剧性 , 才能尽可能让整个故事更“好看” 。
“艺术加工是必须的 , 但底线就是核心的专业知识要准确、专业 , 不能出现误导 。 ”
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
文章图片

郭峰(左一)与杨紫(左二)于北师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因立足于市场上稀缺的心理题材 , 《女心理师》自立项起就引起万众期待 。
也正因如此 , 《女心理师》开播后被部分观众质疑“专业度不似预期” 。
譬如第一个案例中 , 贺顿对踏上天台的女学生尤娜(章若楠 饰)进行自杀干预 , 通过数数、放音乐等方式劝导尤娜暂时平静下来 , 被部分观众认为“过于简单” 。
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
文章图片

尤娜想象中被贺顿从死亡边缘拉回
对此 , 郭峰分享了不同看法 。
“尤娜这一案例 , 其实完全按照自杀干预的流程 。 ”尤娜想要自杀背后的真实原因 , 是通过自我伤害让父母为了自己重新在一起 , 和好如初 , 这样的设定更直接说明了心理问题背后的复杂性 。
心理咨询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 郭峰并不认为一部剧就能完整展现这一行业的方方面面 。
“赞赏也好、争议也罢 , 如果能让观众注意到心理健康问题、正视心理问题 , 能够在自己感觉到不对的时候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 那我们这部剧的社会意义就达到了 。 ”
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
文章图片

观众反馈 , 在看完尤娜原生家庭案例后 , 收到了父母迟来的道歉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李松蔚老师 , 对《女心理师》的社会价值予以肯定 。
“没有关注 , 专业人士也就失去了影响力 。 很多人都是因为这部作品 , 开始对心理咨询这件事有兴趣 。 那么我认为 , 这个剧对行业是有善意的 。 ”
专访|专访制片人郭峰 | 从《女心理师》看厂牌责任与好故事的融合
文章图片

《女心理师》片尾字幕
事实上 , 剧集播出期间 , 观众掀起了一波对心理学关注的热浪 。
许多网友表示在追剧的同时 , 也收获了许多实用的 心理疏导小技巧 。 例如尤娜案例中的提及的 “情绪察觉” , 便被网友们广泛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 剧集影响观众更加关注自身以及身边人的心理状态 , 也有部分观众逐渐形成了对待心理问题的正确认知 , 并尝试进行心理咨询 。
随着剧情不断深入 , 性格各异来访者走入观众的视野 。 每个来访者症结各不相同 , 剧中既呈现了 讨好型人格、婚姻追逃模式等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 也呈现了 木僵反应、双相情感障碍等较为生僻罕见的问题 , 在共情与猎奇两个层面上都给予了观众极强的吸引力 。 不少观众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观剧后对这些心理专业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并主动通过网络检索、查阅书籍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