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前言

竹简|《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前言
文章图片

《道德经》或称《老子》是春秋时期出生于陈国(后被楚国所灭)的老聃所著 。 老聃(亦称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即周朝图书馆的官员) , 其见周室衰微 , 欲隐居避乱 , 途径函谷关时 , 在守关令的请求之下 , 写下了此书 。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 , 也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根本经典 。 此书主要是写给社会精英阶层的 , 实为“内圣外王”之道 , 故被誉为“万经之王” 。 可以说 , 《道德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五百年 。
老子是一位悟道的说法者 , 因此被道教奉为道祖 。 其实老子并不代表道教 , 就像释迦摩尼并不代表佛教一样 。 原本与宗教无关的老子及其思想 , 是在后人的宗教化包装之下 , 才被蒙上了厚厚的神秘感 。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与德 , 其包含哲学 , 高于哲学 , 内涵丰富 , 包罗万象 。 老子仅用五千字就揭示出了宇宙本源及其生成原理 , 阐释了自然规律与圣王之治 , 指明了为人之道与处世之法 , 并向世人呈现了一套超凡入圣的独特价值观 。
《道德经》是华夏上万年古老文明凝结出来的智慧精华 , 其中体现了高层次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绝非泛泛空谈 。 老子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守护者 , 在即将隐退之时 , 将其所领悟的大道用极其精炼的笔法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 , 从而为中华留下了大道之根 。 《道德经》蕴含了道的精神 , 保藏了中华的文脉 , 承载了弘扬大道的使命 。 时至今日 , 参悟《道德经》仍然是中国人寻找文明根源和精神家园的最佳途径 。
中国只有找到属于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 , 才能寻回自己的文化之源与民族之魂 , 才能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 , 从而重塑国家自信 , 推动人民自觉 。 今天 , 当我们用现代的视角重新凝视《道德经》的时候 , 将会发现中国人苦苦寻觅的精神内核其实就在那儿 , 它正静静地等待着向更高的文明层次迈进的人们去摘取、去点亮 。
对《道德经》的误传与误解 老子作为先秦诸子的代表人物 , 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学者 。 可以说 , 《道德经》就是中国的哲学之源 。 但由于年代久远 , 保存不便 , 误抄误读严重 , 再加上人为的篡改 , 使得广泛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与老子原作相去甚远 。
通行本《道德经》主要是以三国时期的魏国青年学者王弼(其去世时年仅24岁)所编撰的《道德经注》为底本进行译释的 。 而随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相继出土 , 将《道德经》的版本向前推进了至少五百年 。 通过对楚简本与帛书本《道德经》的研究 , 我们发现通行本《道德经》与上述古本之间的差别之大实在令人咋舌 。
其实由于古代竹简保存不便 , 散失错简极为常见 , 很多地方在王弼之前就已经改动过了 。 秦朝统一文字 , 且烧天下之书 , 很多古文字早已失传 。 原先用各国文字抄写的《道德经》文本辗转流传到汉代 , 再次抄写之时很可能会因不能辨识而引起讹误 。 除此之外 , 导致《道德经》出现误传的原因还有:抄录笔误 , 近音误读 , 因不解文意而修改 , 按主观意图而篡改等等 。 正所谓“老子五千言 , 错简两千年” 。 如此大规模的文字错乱 , 使得《道德经》所表达的思想早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与分歧 。 难怪历史学家蒙文通说:“我国旧籍之讹误紊乱 , 无过于《老子》 。 ”(蒙文通《王弼老子注初校记》 , 岳麓书社 , 1982年版 , 第61页) 。 而他说此话时 , 马王堆和郭店的古本《老子》还没有出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