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前言( 二 )


《道德经》本是思想统一、思路连贯的一部书 , 却被改得语无伦次、自相矛盾、混乱不堪 , 加上《道德经》本身就是玄奥深邃、文辞飘忽 , 更使得人们读后总是一头雾水 , 于是只好牵强附会、任意曲解了 。 两千多年来 , 对《道德经》的注解之书有上千种之多 ,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可以说 , 从《道德经》开始流传之后 , 人们就已经对其产生了大量的曲解 , 使其所表达的思想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 历代学者大多是万经注我 , 过度解读的现象非常普遍 。 修真的把《道德经》解读为导引炼丹之法 , 研究兵法的把《道德经》解读为兵书战策 , 做管理的把《道德经》解读为管理手册 。 每个人都想把《道德经》生搬硬套到自己所喜好的领域中去 , 却无视其真实意思的表达 。
除了发散型的过度解读之外 , 还有一种收敛型的解读方式 , 就是什么内容都往一个词儿上套 。 比如把《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无为——解读为无私的同义词 , 并把几乎整篇《道德经》的内容全都套用无私的概念来解释 , 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 要知道 , 刻意表现出来的“无私”仍然是“有为”的 。
本人认为 , 解读《道德经》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 以文字的本意为根本 , 而不应妄增妄减、颠倒歪曲、牵强附会、随意发挥 。 鉴于此 , 本人以体现老子本意为原则 , 以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为参照底本 , 并参考陈鼓应、刘笑敢等几位大家所作的注解 , 对《道德经》重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校订整理和现代视角的解读 。 希望借此能让广大读者了解到更加贴近真实的老子思想 。
本合校版共有5196字 , 而通行本《道德经》约5250字左右 , 相差50余字 。 将通行本《道德经》与本合校版相比较 , 重要的字词差异有133处之多(字词差异表见附录四) 。 此外 , 通行本《道德经》还存在众多的文字增删、重复以及语句颠倒错乱的情况 。 本合校版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修正 , 以期尽量接近《道德经》的原貌 。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 , 其中只有八章与本合校版文字近似 , 即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七章、第七十二章和第七十八章 。 其中 , 第六章中的“谷”字据帛书《老子》校订为“浴”字 , 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中的“后”字据帛书乙本校订为“退”字 , 第十一章中的“埏埴”据帛书本修订为“燃埴” , 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中的“亡”字古通“忘” , 第四十三章除几处虚词之外与本合校版基本相同 , 第四十七章“见天道”中的“见”字据帛书本校订为“知”字 , 第七十二章仅个别字做了俭省 ,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中的“柔”字据帛书乙本校订为“水”字 。 除这八章之外 , 其余七十三章均或多或少与本合校版有重要的文字差异 。 而这些文字差异对文意的影响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道德究竟为何物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中国古人所共同信奉的基本观念 。 在这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思想框架内 ,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整体 。 在古人眼里 , 没有什么是彼此截然分离的 , 也没有什么是与自己毫无关联的 。 再进一步来说 , 本为一体的万物与人类必定有一个共同的源头 。 找到了这个源头 , 也就能找到人类所有问题的答案 。 实际上 , 这个源头就是老子所讲的道 。
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 , 道的概念更加宽泛 。 道包含道体和道理两层含义 , 拥有具象与抽象的双重属性 。 从道体的层面来说 , 道是宇宙本源 , 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解决宇宙创生与生命起源等一系列难题 。 从道理的层面来说 , 道是自然规律 , 领悟了道所设定的规律也就掌握了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 老子所揭示的道 , 是哲学的尽头 , 是科学的归宿 , 是人类的终极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