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诞节与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逐渐流行 , 学界较少关注 。 学者在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时 , 多着眼于衣食住行以及娱乐 , 比如电影、跳舞 , 偶尔有著述会提及圣诞节 。
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传播和流行情况如何?本文以上海为中心 , 梳理了圣诞节期间流行的一个节日元素-圣诞老人的历史 。
书中的圣诞老人
近代最早记述圣诞节的中国人是出使官员 。 张德彝在同治七年(1868)随使英国时 , 亲历了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耶稣诞节 , 并且在日记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 后来出使英、法的郭嵩焘、曾纪泽在日记中把Christmas叫作耶稣生日或耶稣诞辰 ,
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到英国传统的节日人物“圣诞老爹”(Father Christmas) 。 刘锡鸿在德国任内时 , 曾应邀参加了一个“克莱斯麦司衣符”(Christmas Eve)晚会 , 详细描述了在晚会上亲见的一位分发礼物的“老人” 。 刘锡鸿所看到的“老人”并不是Santa Claus , 应是德国的Christkindlein(也称kris kringle) , 一个类似于Santa Claus前身圣·尼古拉斯的人物 。
因为Santa Claus是一个美国的节日形象 , 当时(1877年)对欧洲的影响较小 。 10年之后 , 张荫桓在美国任公使时 , 第一次提到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圣诞老人 , 他把这个人物音译为“山特呵罗士” , 在他的眼里 , 这是一个给小孩子分玩具的“货郎” 。 民国时期中国人所知的圣诞老人就是这个美国“货郎” 。
美国圣诞老人形象最早见于摩尔写于1822年的诗歌《圣·尼古拉斯来访》 , 诗中St.Nicholas和Santa Claus互用 , 这个人物个子不高 , 如小精灵般 , 穿着皮衣而不是主教长袍 。 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从1863年到1886年为《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所画的圣诞老人则不同 , 他笔下的圣诞老人体型肥胖 , 穿着皮衣 , 有一部白胡须 , 是一个快乐的老人 。 (12)到19世纪末 , 纳斯特笔下的圣诞老人形象就成了现代圣诞老人的标准形象 。
有人认为美国的圣诞节是1880年代被“重新发明”(reinvented)出来的 , 这主要是指商业化对圣诞节的影响 。 1880年以后 , 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 商业消费价值得到高度的认可 , 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现代形式就是在这种商业文化中出现并形成的 。 与此同时 , 父母给孩子们的礼物越来越多、越来越贵 , 这使得圣诞老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
原来圣·尼古拉斯惩罚坏孩子的一面消失了 , 圣诞老人给所有孩子带去礼物 , 不管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如何 。 圣诞老人的体型也发生了变化 , 他变得更高大、更柔软 , 完全不同于19世纪初那个小精灵般的形象 , 也不同于欧洲那个高高瘦瘦的圣·尼古拉斯 。 这个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 《哈珀周刊》就曾刊出一幅一个小女孩亲密地搂着圣诞老人脖子的图画 。
本文图片
《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 , Dec.24 1881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人对美国的这个圣诞老人并不熟悉 , 即使是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对他也不甚了了 。 直到1877年左右 , 还有许多外侨在问“Who and what was Santa Claus?”《北华捷报》为此从《韦伯斯特词典》中找来相关的解释 , 指出他就是荷兰人所称的Santa Claus(或Klaus) , 特别强调了他给孩子们送礼物的特征 。 数年后 , 圣诞老人才出现在外侨社区 。 比如宁波的外侨在1887年圣诞节举行了庆祝晚会 , 有一个圣诞老人到场给孩子们发放礼物 。
由于英国的侨民居多 , 出现在圣诞节活动上的往往还有英国的圣诞老爹 。 牛庄外侨在1889年圣诞节举行的圣诞晚会上就有圣诞老爹到场 。 1907年圣诞节 , 在宁波外侨举办的圣诞晚会上给孩子们分发礼物也是圣诞老爹 。 圣诞老爹大约在19世纪后期被美国式的圣诞老人形象取代 , 但是英国人有时仍用原来的称呼 , 所以不能确定《北华捷报》后来所提及的圣诞老爹究竟是指哪一个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