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王煜:西王母地域之“西移”及相关问题讨论( 四 )


北齐魏收《魏书》、隋魏湛《后魏书》与唐李延寿《北史》之《西域传》由于历代转抄删补 , 以至于“收史相乱 , 卷第殊舛 , 是宋初已不能辨定矣” , 但对于西王母之记载大体上还是比较清楚的 。 亦言西王母在大秦之西 , 欲再向西推 , 但终是虚指 。
综上所述 , 西汉中期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 , 西王母之地域有了另外一种较为确切的认识 , 且为当时的流行观点 。 认为西王母之地在当时所知的西极外国 , 并不断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增进而西移 。 而西王母往往也与这些西极外国的种种奇闻异事联系起来 , 甚至和西域的传闻联系起来 。
三西王母相关问题的讨论
关于西王母地域的看法在西汉中期时有一次明显的转变 , 之前不是虚幻缥缈的神话之说 , 就是在河西一带的历史之说 , 而之后则流行在西极异国的说法 , 并且越推越远 , 是一个由虚到实、由近及远的转变过程 。 这样的过程说明西王母神话之源的方位更可能在本土 , 而不是西域 。
西王母本是本土信仰中西方之地的一个神 , 西汉中期以前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很有限 , 西王母之地或只能是西方的虚指 , 或只能在较近的西方(西周以来的历史性传说就认为在河西一带) 。 张骞凿空以后 , 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大大增加 , 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国度 , 西王母之地才可能被西推到这些遥远的国度上 。 而当西王母被西推到这些国度后便有可能与这些地方的传说相结合 ,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的记载提示了我们这种可能性 。 可以推想 , 当汉使向安息长老打听西王母的所在时(汉使应该是有意寻找 , 而不是偶尔听闻的 , 下详) , 安息长老只能根据自己理解的“西王母”来回答 , 而这个“西王母”更可能不是汉使要询问之西王母 , 而是安息人信仰的西方女神 , 西王母与西方女神的信仰便有机会结合起来 。 不过这是“流”而不是“源” , 只有在西汉中期以后才可能出现 。 西汉中晚期以后 , 丧葬艺术中十分流行西王母的图像 , 其出现之时 , 正是“西王母在西域”的观念流行之时 。 许多学者从外来因素的角度来研究此时的西王母图像 ,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 应该继续深化 , 不过要把握源流问题 , 如果依此认为西王母本身就是外来之神就不正确了 。
张骞凿空是人们把西王母之地确定并西推于西域外国的客观条件 , 但西汉中期以后对西王母的信仰何以如此兴盛 , 尤其是在丧葬信仰中 , 时人为何如此热情地将西王母逐渐西移 , 这就首先要了解西王母的性质及当时的信仰背景 。 西汉中期以前关于西王母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说法 , 西王母或神或人、或好或恶 , 正与西王母地域之不确定性相同 。 而西汉中期以后 , 人们对西王母性质的认识则十分确定 , 西王母就是西方一位拥有不死之药 , 能令人升天成仙的女神 。 西汉中晚期以后西王母的图像便在丧葬文化中广为流行 , 由于长生不死并不曾实现 , 于是死后的升仙便被寄予厚望 , 西王母仙境成为人们死后理想的永恒家园 。 这一转变又是完成于西汉中期 。
神仙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的沿渤海地区 , 秦皇汉武更将求仙活动推到高潮 。 但直到武帝早年的求仙活动都是往东海进行 , 张骞凿空西域后 , 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新奇的西方 。
战国秦汉时盛行五行观念 , 五行中东方属木 , 其性为生 , 当然容易与长生联系;而西方属金 , “金”一方面有肃杀之性 , 一方面又有不朽之性 。 故西方一方面是肃杀之方 , 一方面又是不死之地 。 《淮南子·时则训》中载:“西方之极 , 自昆仑绝流沙、沉羽 , 西至三危之国 , 石城 , 金室 , 饮气之民 , 不死之野 。 ”《山海经》中西方是不死信仰的一个主要方位 , 如操有不死药的群巫便两见于《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 。 在东海寻仙屡屡失败的情况下 , 汉武帝便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和西王母 , 其向西域遣使的一个目的就是寻找西王母 , 故而使者的报告中才有“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 , 而未尝见”的内容 。 但西王母是永远找不到的 , 所以总会在人们所知的西极之国之西 ,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推进 , 西王母于是也逐步向西推进 , 直到一串虚无的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