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墓|也说重拾汉语之美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 , 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 。 从汉服热“破圈” , 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 , 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 , 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 , 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 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 , 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 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似乎不减反增 。 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 , 不由得产生联想 , 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 , 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
人人都说汉语很美 , 又很难讲清楚汉语究竟美在何处 。 犹记得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山川异域 , 风月同天” , 这句话非常平白浅近 , 可是当看到山川与风月 , 看到天地之间的同与不同 , 总会联想起很多刻入民族文化基因的意象 , 想起千百年来沉淀在文字中的深厚情怀 , 是“疆理虽重海 , 车书本一家” , 也是“青山一道同云雨 , 明月何曾是两乡” 。 汉字有音韵神形之美 , 汉语有抑扬回环之美 ,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
抛开人文底蕴 , 汉语之美无从谈起 。 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 , 更像是在堆砌辞藻 , 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 。 还有不久前 , 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 , 其中不乏“你我暮年 , 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 。 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 , 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 。 更令人怀疑 , 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 , 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 , 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 。 换言之 , 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 , 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 , 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 , 使创作日益虚浮 。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 , 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努力 。 看到文言文就犯憷 , 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 。 好比钱镠墓被盗时 , 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 , 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 , 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 。 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 , 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 , 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 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 , 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 , 但不妨找来原文 , 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 , 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 。 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 , 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 , 从一点推开一面 , 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
【钱镠墓|也说重拾汉语之美】至于来自外界影响 , 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 , 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 。 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 。 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 , 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 , 讲出文章的美好 , 激发学生兴趣 , 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 。 记得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古诗是《诗经·卫风·氓》 , 它仅仅是一首弃妇诗吗?为什么古人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这首诗的美如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创作?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 , 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 , 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
今天 , 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 无论是追忆过去 , 还是书写当下 , 乃至创造未来 , 都离不开汉语功底 , 离不开汉语之美 。 或许 , 不妨就从阅读开始 , 重拾汉语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