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重拾汉语之美|杨渡:生活用语上的使用,两岸已趋同

汉语中的成语是多姿多彩的 , 成语是经过使用人群在使用过程中总结、锤炼而成 , 它用字简洁有序 , 形象生动活泼 , 有着无限的语言表达力和形象感染力 。 成语不单单可以使语言交流变得方便 , 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发展 。
词语|重拾汉语之美|杨渡:生活用语上的使用,两岸已趋同
文章图片

杨渡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年初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了《成语解字》一书 , 该书作者杨渡、冯翊纲都来自中国台湾地区 。 杨渡本人就是诗人、作家和媒体人 , 还曾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 。 他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品《南方》《飘流万里》《民间的力量》《红云:严秀峰传》等十数种 。 2016年推出的简体中文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之一 , 《在台湾发现历史》被评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十大好书” 。
同大部头的“成语辞典”类辞书不同 , 《成语解字》的汇编显得轻骑独进 。 该书选取一百多个汉字 , 述其产生、演化、意义、用法以及延伸的成语故事 , 分为数字篇、五行篇、时间篇、天文气象篇、地理篇、植物篇、动物篇、方位篇、体貌篇、五感篇、人生篇、情感篇 , 呈现出汉字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性 。 “一个单独的字因成语有了丰富的表情 , 成语则因历史典故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通俗易懂 , 妙趣横生 。 ”
【词语|重拾汉语之美|杨渡:生活用语上的使用,两岸已趋同】近日该书作者杨渡接受了澎湃新闻采访人员的电话专访 。 在他看来 , 汉字有两大特性 , 是其他文字所无:第一 , 它是现今仍被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 。 其他象形文字如埃及、玛雅都只存文献研究功能 , 不再被使用 。 如此长时期的文字发展史 , 让汉字源流不仅有文字学的意义 , 更有深刻的文化意涵 , 值得做更深的探究;第二 , 汉字是具有艺术性的文字 , 这点独一无二 。 汉字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 艺术家可以用自成风格的文字书写所思所想 , 呈现人格风骨 。 这种绵延千年的书法艺术 , 确是汉字最独特、最微妙之处 。 其他文字皆无 。
词语|重拾汉语之美|杨渡:生活用语上的使用,两岸已趋同
文章图片

《成语解字》书封
“《成语解字》是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的‘衍生品’”
澎湃新闻:能否介绍下《成语解字》的成书缘起?
杨渡:2010年的时候 , 两岸要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 , 这也是两岸首度合作来编大辞典 , 在文化上是一件大事 。 那个时候我在“中华文化总会” , 协会会长是马英九 。 大陆那边我是找到了国台办的李维一先生来协助 , 他联络了教育部 , 教育部由一个副部长来牵头 。 我们在编大辞典的过程中衍生出很多故事 , 《成语解字》实际上就是衍生出来的故事之一 。
那时候全世界都有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 。 在编词典过程中 , 我们就要面对一些两岸语文上的差异 。 差异有很多方面 , 有的是社会生活的 , 比如说“土豆”在台湾是指花生米 , 在大陆是指马铃薯 。 还有很多词语看似相同 , 但意思不同的 , 比如说“地道” , 声音轻重不同 , 意思也不同 。 我们就找各种媒体、各种报纸 , 把两岸常用的词选出来 , 然后开始对照编辞典 。
编写过程做了6年多 , 大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新的网络用语要不要收进来?大家商定的标准是 , 要不要收入辞典就要看这个词有没有一个长期性的影响 , 因为很多字眼虽然在一段时间用的很多 , 但随即就消失了 , 或者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使用(那就不收录进来) 。 这个课题 , 不只是中文辞典这样 , 英文辞典也会遇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