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网络时代重拾古典交流方式 专访作家祝羽捷:在书信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李雨心
“附近消失,友邻形同陌路,近在咫尺的人充满误解和敌对。”翻开青年作家祝羽捷所著的《羽来信》,就能在首篇她写给哲学教授陈嘉映的信中,看到这样的话语。当下,网络空间的便利让跨时空的交流不再困难,但交流缺失、理解缺位的情况却常在发生。于是,2020年的春天,祝羽捷在公众号开放“羽来信”栏目,拾起通信这一看似原始的方式,与远方或者身边的朋友们写信,交流一些心中的困惑。就这样持续一年有余,和学者、作家、艺术家累计完成了三十多封通信。后来,有了书籍《羽来信》的诞生。
石康@网络时代重拾古典交流方式 专访作家祝羽捷:在书信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文章插图

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生活在当下,祝羽捷有着许多与当代年轻人别无二致的困惑:爱、孤独、隔离、身份焦虑、性别偏见、分离与死亡、旅行和艺术、倦怠与丧、隔离与宅……在来往的信中,这些话题一一展开,或得到回应,或得到治愈。
【 石康@网络时代重拾古典交流方式 专访作家祝羽捷:在书信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现在,通讯工具那么发达,大家的沟通交流都可以是即时的。但反而,现在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了。我们在网络环境里变得更孤独了,(写信)是这样的契机。”12月的某一天,在位于成都的方所书店内,祝羽捷接受了封面新闻的采访。在言语间,她谈到了80后对于信件的怀念,谈到网络时代刚兴起的憧憬,也谈到了对于时代的心声与思索。
石康@网络时代重拾古典交流方式 专访作家祝羽捷:在书信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文章插图

拾起书信“建立一种对话的可能性”
生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回忆中靠写信交流的时光,祝羽捷的言语间,流露着些许怀念。而后,网络时代的浪潮兴起,祝羽捷又成为了“博客大军”中的一员。可以说,祝羽捷经历了不同年代中通讯工具的变革,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不是距离的拉近,而是隔阂的加深。
“我想起作家简·奥斯汀,和她的姐姐写了一千多封信,就相当于现在用微信随时聊家常。但现在的交流,反而变得更加困难了。”祝羽捷说到,在博客兴起的时候,那时还流行一种说法叫“部落格”,网友们期待着部落之间会有自由的舰队将信息传递。“但到了当下,大家在网络中特别武断,充满偏见。然后没有耐心,看到一个标题就开始攻击,反而觉得无法跟人真正交流的。”
许是带着对网络世界的疲惫与失望,祝羽捷再次拾起了书信。2020年疫情袭来,关在家里的那些日子,沟通欲望却又更强。于是,她试着摒除铺天盖地的即时信息,回归古典的交流方式。当然,祝羽捷强调,书信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自己的本意,其实并不在于此。
“也不是鼓励大家写信,就是说想建立一种对话的可能性,而且是稍微可以停下来的沟通。”祝羽捷说到,当下的社交软件都是及时的,就像一个呼吸的瞬间,就可以完成交流。但如若写信,人们就会进入一种比较深度的状态,需要停下来思索。就如其在书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能不能再次找回一种对话方式,建立深度沟通的可能性,一起抵达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