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良渚玉料的原生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玉料的产地可能在哪里呢?
从现有玉器的外廓形制上可以发现玉料的体量有一定的局限 。 传世旧藏的良渚文化复式节高琮 , 虽然有近50厘米高的体量 , 但是色泽多墨绿色 , 与黄白色的主流玉色断然有别 。 以高品质的黄白色玉器为例 , 反山M12:98琮是迄今为止所见最大体量的玉器 , 通高9.8、上射径17.1~17.6、下射径16.5~17.5厘米 。 上射面基本完整 , 但下射面及一侧下角有内凹缺 , 下角凹缺部分特意填刻了纹样 , 可见作为当时王墓的M12 , 应是能获取的最大体量的玉料了 。
本文图片
图二反山M12:98琮
本文图片
图三反山M12:98琮下角的凹缺
这类有凹缺的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多见 , 大到一些环镯的端面 , 小到一些端饰 , 甚至管珠 。 早些有研究者认为另有它意 , 可能是一种契符或刻意雕琢的仪式 , 实际上误解了 。 瑶山M3:3三叉形器也如此 , 一叉正面上角有凹缺 , 纹样照样琢刻 , 如果有合适的大料 , 不会如此委曲求全 。
本文图片
图四瑶山M3:3三叉形器凹缺部位的纹样填刻
所以当时的玉料应该是“山流水”、“河磨料”之类的形态 , 不会是开采来的山料 。 1996~2002年为了确认位于良渚遗址群北部长约4公里“塘山”的性质 , 我们在金村段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制玉作坊 , 出土了丰富的玉料 。 塘山T12(4):19玉料 , 除了局部砺磨出内芯的玉色之外 , 余外表保留了完整的砾石面 , 说明当时玉料就是河砾的形态 。
本文图片
图五塘山T12(4):19玉料
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玉器也是河砾 。 凌家滩不少墓葬随葬有一定磨圆度的玉料就是明证 ,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玉人头顶局部还保留了原河砾的自然面 , 《牛河梁》考古报告中提到 , 玉人除了正面外 , 几乎上下以至玉人背面由头至足底 , 均可见皮斑(皮壳) , 推测玉人原来的河砾 , 最大直径不超过20厘米 。
良渚文化晚期出现了体形甚长的锥形器、高琮 , 以及外径超越25厘米的大璧 。 青浦福泉山M9锥形器长34厘米 , 武进寺墩M3最高的琮达26.1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琮49.2厘米 ,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高琮47.2厘米 , 这些玉器的色泽青绿或墨绿 , 与黄白色的透闪石软玉相比低了一个档次 , 玉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取材的渠道或许也会有所不同 。
经过四五千年的地下埋藏环境变迁 , 这类黄白色玉器的外表多有受沁剥蚀 。 反山M12:98大琮直槽的一些神人兽面像细部已经弥漫不清了 。 反山M12:100-1玉钺 , 出土时朝下的一面保存相对较好 , 朝上的一面沁蚀甚 。
本文图片
图六反山M12:100-1玉钺的沁蚀面
为什么同一类玉器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沁?而且出土时朝上的一面受沁剥蚀会厉害一些呢?受沁实际上是显微结构的变松 , 即堆积密集度显著降低 , 闻广先生有过通俗的比喻 , 其原理和水(H2O)固体状态时的冰与雪之差异相似 。 闻广先生还根据半透明度、颜色、光泽把古玉的受沁程度划分为未沁、微沁、浅沁、中沁、深沁和裂沁五个等级 , 反山M12出土玉器多在未沁~中沁之间 , 反山其它诸墓 , 如反山M14、M23等出土玉器 , 很多呈粉白色 , 质地甚轻 , 若捏之则朽烂 , 反山14:158带钩是烈沁的代表 。
- 男主角!4本古言宠文,男主人前端方守礼,私底下却对一个她狂撩不停!
- 宠溺#3本古言宠文,男主端方自持正人君子,只对一个她宠溺无边!
- 正端方$魔道q魏婴带头破家规,思追蓝湛成助攻,蓝启仁大好白菜完了
- 书法|“参谋总长”顾祝同的15幅行楷书法欣赏,网友:字尚端方而少筋骨
- 夫君竟然暗恋我|《夫君竟然暗恋我》他雅正端方,温润如玉,该从哪里下手呢
- |3本高收藏现言宠文,男主清冷如玉,端方谦和,被她乱了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