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 二 )


2007年至2011年 , 中国开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 。 高平市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长李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当时普查员来过圆融寺 , 但这个名字已经没人知道 , 便以清代改建的配殿“春秋楼”为名登记 。 徐怡涛推测 , 由于门殿在明清时被包砌了砖墙 , 看起来不如春秋楼那么“古” , 所以被略过了 。 不论哪种原因 , 由于没有被评定为文保单位 , 十多年来 , 圆融寺没受到特别关注 。 在这期间 , 春秋楼的屋顶悄然垮塌 。
最先注意到春秋楼倒塌的是村民孟红胜 , 他家紧邻圆融寺西侧已有30多年 。 他家1999年盖新房时后殿还耸立着 , 出于对古庙的敬畏 , 新房高度不敢超过后殿 。 他对年代的记忆很含混 , 模糊地记得后殿塌于十几年前 , 春秋楼的屋顶则是近两三年才垮的 。 作为最近的邻居 , 圆融寺正门的钥匙由村委会委托保管在他手里 。
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
本文图片

(村民孟红胜将圆融寺后殿的屋顶螭吻藏在墙洞中十几年 。 摄影/本刊采访人员 倪伟)
上世纪90年代 , 孟红胜的父亲在门殿开了个磨坊 , 放进机器加工粮食 , 最近至少十几年再也没有使用过 。 说着 , 他想起一件事 , 拐到一个墙洞前 , 把洞口的砖块一个个搬下来 , 露出一个篮球大小琉璃螭吻(屋脊两端的神兽饰物) 。 十几年前 , 他在后殿的瓦堆里捡出来的 , 怕被人拿走 , 就藏在墙洞里 。 “不知道有没有用?”他问来访者 。
圆融寺被埋没 , 与其所在的地区息息相关 。 山西是中国古建保存最密集的省份 , 晋东南是山西古建最密集的地区 , 而高平是晋城古建最密集的县级市 。 高平市古建密度之大 , 全国罕见 , 不可移动文物目前有1574处登记在册 , 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处 。 高平一市宋金时期的木构古建筑 , 超过长江以南同时代建筑的总和 。
这个市的文物普查因而格外艰难 。 十多年前进行“三普”调查时 , 按李琳的话说 , 有时候车都没有 , 普查员靠走路在村里到处问 。 “当时文物部门专业人才缺乏 , 好多人都不认识古建 , 普查员很多是退伍军人 。 ”李琳说 , “圆融寺能登记进‘三普’名录已经很不错了 。 ”他还说 , 有时普查员看到早期建筑都“不敢写” , 因为当时文保力量欠缺 , 被人知道珍贵反而会招来木构件盗贼 。
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 文物网格员会对圆融寺进行日常巡查 。 村里配备了文物保护员和文物网格员 , 其中保护员主要负责国保单位 , 网格员负责其他文物 , 包括圆融寺 。 文物网格员每年补贴经费3600元 , 由晋城、高平两级政府分别负担30%和70% 。
修缮宜缓不宜急
2021年12月14日 , 张建军第二次进入圆融寺门殿 , 不停地用相机拍摄着木构件的细部 。 “你看这个栌斗 , 下面弯出来一点 , 像铁轨的截面 , 这是宋代的典型做法 。 再看这个 , 弧度比较小 , 直直的 , 就是金代的 。 ”
圆融寺现存的形制是一进院落 。 进门后最先看到的是门殿 , 结构基本完好 。 与门殿隔着院子相对的是后殿 , 也是规模最大的正殿 , 已经坍塌 。 后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朵殿 , 都已部分坍塌 , 其中东朵殿就是春秋楼 , 清乾隆时扩建 。 朵殿与门殿之间 , 连接着东西配殿 , 东配殿尚在 , 西配殿已不存在 。
他分析得很准确 , 栌斗也是徐怡涛断代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 门殿里的八个栌斗 , 六个是宋代中后期形制 , 两个是金代形制 , 说明金代重修时替换了两个 。 另外 , 学名四椽栿的两条主梁 , 被切削成四四方方的形状 , 这也是北宋常见的做法 , 金代以后基本都维持原木的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