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 五 )


本文图片

(圆融寺四面方正的四椽栿是宋代典型做法 , 上方原木形状的梁是金代做法 。 摄影/李强)
“关于年代我们说了别人也不信啊 , 还得靠专家 , 说话分量马上就不一样了 。 ”李琳回忆 , 近十年来文保工作的地位在明显提升 , “以前我们叫专家 , 专家稀罕你吗?现在 , 我们跟民间、学界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互动关系 , 得到一个信息马上就行动起来 。 ”
张建军也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 他在晋城下辖的几乎每个县都发现过早期文物 。 渐渐地 , 微信朋友圈里也有了不少各地政府文物部门的人士 , 可以直接向他们反映 。 有时 , 他在论坛上发布了一则新发现 , 几个月后 , 那处古建就配备了专人保护 。 发现一座早期建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们会被定为更高级别的文保单位 , 及时获得修缮经费 , 从而避免在默默无闻中垮塌、消失 , 不啻“救命之恩” 。
但徐怡涛看到 , 民间人士的工作方法对文物保护也有不同的反作用 , 有时效果适得其反 。 “形成舆论压力 , 迫使地方政府在缺乏充分研究、合理规划的前提下 , 为应对舆情而紧急修缮 , 造成不当修缮 , 这些年来 , 晋东南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 。 ”他提醒道 , “无论民间、媒体还是政府 , 一旦促成突击式的古建修缮 , 对文物历史价值而言 , 都是危险而有害的 。 ”
他认为问题有更深层的根源 。 “我们的国保评定体系不完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 , 掺杂了很多其他因素 , 比如属地管理能力、管理成本、地区平衡等等 。 ”在申报第七批国保时 , 他帮助长治市长子县编制了27处宋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申报材料 , 但大部分没有入选 , 甚至如西上坊成汤庙这样有金代纪年题记、碑刻的大殿都没入选 。 在别的省份早就被视为宝贝的早期建筑 , 在山西 , 很多却因为数量太多而泯然众人 。
山西民间文保人士既痛心于一些文物的处境 , 也理解山西的困难 。 张波说 , 家乡高平的古建筑太多了 , “坍塌、漏雨等情况 , 实事求是地讲 , 还是大量存在的 。 但是文保讲究科学 , 需要时间 , 需要技术 , 需要人员 , 需要钱 , 不是一蹴而就的 。 ”
除了对文物古建知识性的兴趣 , 本地文保人士的行动中 , 还包含着对家乡文物的感情 。
2021年12月14日 , 从圆融寺回晋城的路上 , 天色瓦蓝 , 天空下是冬季光秃秃的土地 , 远远地铺到山脚下 。 一座笔尖一样的塔矗立在地里 。 “那是魁星楼 , 五年级的时候 , 我从我们村走路到这来 , 上塔上玩 , 走了十几里地 。 ”张建军突然说起来 , 又往魁星楼后面的山上一指 , “看见没有 , 那座悬壶真人观 , 有座元代的碑 。 山腰还有一座北朝的摩崖石窟 , 我有个同学在那里出过意外 。 ”
【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车已经飞驰而过 , 把塔和庙都抛在身后 , 他还在娓娓地讲着 , 陷入有关这一处处古迹的回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