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 四 )


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
本文图片

(2021年12月14日 , 圆融寺发现者张建军介绍寺内构件的特征 。 摄影/本刊采访人员 倪伟)
他花了两个多月工资买了一台佳能卡片机 , 给古建拍照 , 硬着头皮啃专业书 , 对照实物一个个记建筑术语 。 他的寻访专注在晋东南 , 也就是晋城和长治两市 。
现在 , 他已经是国内著名文物古迹爱好者团体“斯飞”小组的成员 , 这次与他一同发现圆融寺的梁颂 , 也是核心成员之一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说 , 政府和专职人手不够 , 有些人专业性也不强 , 凸显了既有热情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民间力量的重要 。 “有些人没有功利性的诉求 , 还有钻研精神 , 做些记录发到网上 , 不就相当于一个数据库嘛 。 ”他不吝赞赏 , “这对我们的考察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 有时候我们也看他们的材料 。 ”
这些民间人士 , 逐渐成长为山西文物保护中一支力量 , 已经有好几件值得称道的成绩 。
当地一群文物爱好者建了一个微信群 , 叫“上党营造社” , 上党是秦代晋东南的古称 。 2017年 , 群友张波往群里扔进一则新闻 , 说高平北诗镇正在搞街道改造 , 那里有座元代民居门楼可能保不住 。 张建军和“斯飞”小组成员立马发朋友圈呼吁 , 当晚 , 事情就受到上级文物部门关注 。 第二天 , 他赶过去看 , 发现门楼安然无恙 , 附近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 他第一次感受到 , 一群小人物也能引起官方注意 。
全国“三普”结束后 , 他找来一本晋城“三普”图录偶尔翻看 , 竟发现好几处断代错误 。 他反映之后 , 其中几处后来被评为省保 。 “‘三普’只是打了个基础 , 肯定要逐步修订完善 。 ”李琳说 , “这时候 , 张建军老师这样的民间力量就非常牛 。 ”
也是在2017年 , 张波告诉张建军 , 他还知道一处早期建筑 , 叫圆融寺 , 但忘记在哪个村了 。 这个名字从此刻在了张建军脑子里 。 直到今年 , 他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了圆融寺照片 , 提到了具体位置 , 才终于找到 。
张波是高平本地人 , 在太原从事环保工作 。 他从小也是个文物爱好者 。 2012年 , 在文物部门主导的“三普”调查结束次年 , 高平市住建局又组织了一次古建筑普查 , 目的是摸清古民居家底 。 考研结束的张波作为志愿者 , 主动参与了调查 , 他在一堆拍回来的照片中 , 认出圆融寺梁架结构的特征 。
“山西其他地区也有民间文保群体 , 晋东南的群体不算大 , 但却是最出成绩的 。 ”居住在大连的古建爱好者、画家连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他寻访山西古建已有近20年 。 他认为晋东南这批文保爱好者知识扎实 , 不是泛泛的热爱 , “所以才有这次抢救性的发现 , 填补了文物部门工作的漏洞和空白” 。
理想的文保模式
徐怡涛觉得 , 圆融寺的发现 , 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前一半:民间人士发现 , 报告政府 , 政府核实后 , 学术力量介入 。 如果接着能够在价值发现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 让文物价值固化下来 , 就完成了后一半 , 成为一个理想的文保模式 。 “这是个特别幸运的事儿 。 ”徐怡涛说 。
2000年前后 , 徐怡涛为了写博士论文《长治、晋城地区的五代、宋、金寺庙建筑》 , 在晋东南考察了很长时间 。 后来他与李琳结识 , 为高平的多处文物保护提供了学术支持 。
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