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高中老师发现一座比故宫还早的古寺( 三 )


这些细微之处 , 是为古建筑断代的密码 。 北大团队判断 , 圆融寺门殿应始建于北宋中后期 , 金代中后期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 檐下斗拱被全部更换 , 但保留了部分宋代构架 。 明清重修时 , 全面更换了屋顶瓦作 , 屋顶形式也由繁复的歇山式改为比较简单的悬山式 。 徐怡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古建断代的证据 , 是使用形制、尺度、文献、材料和碳十四测年等交叉互证 。 2021年10月份从高平回来后 , 实验室的树种检测已经出了结果 , 圆融寺使用的材料包括榆木、松木、杨木等 , 树种检测与形制断代也互相印证 。
圆融寺里保存的三块石碑 , 也为探究其身世提供了线索 。 三块石碑都明确刻着圆融寺的名字 , 在“三普”时却被普查员漏掉了 。 其中一块1911年立的石碑提到 , “中统三年(1262年)”已有关于圆融寺的记载 。 “中统”是元代建立之前大蒙古国的年号 。
徐怡涛认为圆融寺之前的漏判或错判并不奇怪 , 文物断代错误全国都很常见 , 甚至国保都有不少错判再修正的例子 。
“以后一定要申国保的 , 不管五年、十年 , 肯定要申报 。 ”站在圆融寺院中 , 高平市副市长李琳说 , “但是不是国保不重要 , 在我们神农镇和中村村 , 就是当国保来看待了!”
2021年11月 , 山西省文物局来考察、测绘过以后 , 圆融寺的保护旋即提上议程 , 但启动修缮尚待时日 。 贸然动工既不符合规程 , 也会碰到很多问题 。 比如屋顶是维持明清改建的悬山顶 , 还是恢复宋金时期的歇山顶 , 此类问题现在还存疑 。 悬山顶两侧没有屋檐 , 歇山顶屋檐则四面如伞盖伸出 , 规格更高 。
“修古建 , 最大的逻辑是保存它的历史价值 。 ”徐怡涛说 , 比如说圆融寺 , 主体改建于金代 , 却有北宋遗风 , “如果全部按金代去修 , 不就把价值修低了吗?”
他见过太多“破坏性修复” , 表面焕然一新的文物 , 其实面目全非 。 “比如地面的砖破损了30% , 按照保护文物的概念 , 得一块块研究 , 哪些必须换 , 哪些可以局部修补 。 但工程队哪有这个时间 , 就全部铲了铺新砖 , 保证了工期 , 又赚到了料钱 。 ”对于圆融寺 , 他希望能成为一个研究性修缮的案例 , 宜缓不宜急 。 李琳深谙文物的脾性 。 对于国保、省保以下的较低等级文物 , 他的态度是 , 首先保证不塌 , 病害比较严重的可以先“撑伞” , “宁可不动 , 也别瞎干” 。
北宋崇寿寺被民间人士“修坏” , 至今让张建军耿耿于怀 。 上世纪90年代 , 民间被允许在宗教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 沉寂已久的崇寿寺 , 又热闹起来 。 不知从哪来了一群人开始修庙 , 他们嫌弃灰扑扑的青瓦不上档次 , 换成了琉璃瓦 。 又在梁枋画上鲜艳的彩画 , 而明清遗留的旧彩绘被全部抹去 , 从此了无痕迹 。
高手在民间
其实 , 那座被“修坏”的寺是张建军的家 。
张建军的微信名就是“崇寿寺” , 这是晋城泽州县一座鼎鼎大名的古寺 , 汇集了唐代经幢、宋代大殿和北魏造像碑 。 放在建筑史中 , 崇寿寺大殿是晋东南建筑从地方做法到《营造法式》官式做法转变的节点性见证 。 1975年 , 张建军就出生在寺里 。 解放前 , 爷爷带着全家住进崇寿寺厢房 , 成为看庙人 , 2008年后张家才彻底搬出 。 “文革”中有人跑进来要拆庙 , 要不是他爷爷拿着石头跟他们对峙 , 庙就被拆了 。
2004年五一 , 张建军正在家里打麻将 , 两位古建爱好者从华东来到崇寿寺考察 , 他推开麻将当起了讲解 。 后来他成了两人的长期向导 , 每年随着他们下乡 。 “那时真是受到刺激 , ”他说 , “人家外地人大老远来看山西的古建 , 我们本地人都不知道 , 觉得惭愧 。 ”他决定把寻访古迹当作一件正事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