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凯文 梁涛|荀子思想新论纲

公众号来源:孟子研究院
|施凯文 梁涛|荀子思想新论纲
本文图片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副院长
孟子研究院秘书长
摘要:传统儒学包括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两个方面 , 不论是历史上的宋明理学 , 还是当代港台新儒家 , 均采取尊孟贬荀的态度 , 对儒学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 。 孔子以仁、礼奠定了儒学基本规模 , 孟子从心性维度深化了孔门仁学 , 而荀子则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深入辨析和对礼义法度的诠释建构 , 拓展了儒学的外王视界 。 在体现出一种更加阔大的统合性视野的同时 , 也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时代奠定了正理平治的理论基础 。 今天儒学的重建应统合孟荀 , 兼顾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 , 这是荀子思想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荀学热的根本原因 。 荀子思想可以概括为:性恶心善 , 义利两有;隆礼重法 , 积善成德;知通统类 , 法先后王 。 从当代视角看 , 荀子思想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对于今人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值得细加发掘 。
关键词:荀子;论纲;性恶心善;义利;礼法;统类
自1941年起 , 儒家文化与思想的复兴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 “此一复兴 , 既非出于道统叙事建构的复兴 , 而所复兴的儒学 , 更不是农耕时代以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古代儒学的照搬 , 而是被注入了现代社会新内涵的儒学” 。 由此 , 荀子也重新回归到学界的视野当中 。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也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 。 2012年在荀子故里邯郸召开第1届国际荀子研讨会 , 来自欧美、港台地区及大陆的学者济济一堂 , 围绕荀子思想展开热烈讨论 。 此后每两年1届 , 至今已召开4届 , 2020年因新冠疫情暂停1届 。 2014年在邯郸学院成立“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 , 编辑出版《荀子研究》 , 同年成立荀子研究学会 , 大大推动了荀学研究 。 2012年到2018年间 , 学界出版的荀子研究专著达40余部 , 发表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 荀子研究再次受到学界的关注 , 成为当代的显学之一 。 在这一次的“荀学热”中 , 较之以往对于荀学又有哪些新 的认识和推进呢?在第4届国际荀子研讨会期间 , 部分与会学者专门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 , 希望对荀子思想做出新的概括 。 经过讨论 , 大家认为可以将荀子思想概括为:义利两有 , 性恶心善;隆礼重法 , 积善成德;知通统类 , 法先后王 。 可称为荀子思想新论纲 , 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最新看法和认识 。
一、义利两有 , 性恶心善
义利之辨与人性论是早期儒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 二者之间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 。 当年孔子称“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 打开了理解人性的新视角 。 孔子之后 , 人性论逐渐成为儒家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 建立起性与天命的连结 , 孟子则明确道出“性善”二字 , 而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一种“以善为性”论 , 其核心并不在于人性为何是善的 , 而在于人性中是否有善以及为什么要把善看作真正的性 , 从而给人以价值的引导和激励 。 孟子虽然“道性善” , 但并不认为人性中纯然都是善 , 也不否认感性欲望也属于性 。 “口之于味也 , 目之于色也 , 耳之于声也 , 鼻之于臭也 , 四肢之于安佚也 , 性也 , 有命焉 , 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 。 人的感性 欲望及其对外物的追求也是性 , “性也” , 但能否实现因为有命的限定 , 故君子不将其看作真正的性 。 孟子又提出 , 仁义礼智的实现 , 虽然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命的限制 , 如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 但由于人有意志自由 , 成为君子还是小人 , 完全取决于自己 , 所以 , 君子不将其看作命 , 而是看作性 。 所以 , 在孟子看来 , 人性至少包含了感性欲望和道德禀赋两部分内容 , 他承认前者事实上也是性 , 但在价值选择上又不应以之为性 , 所以 , “君子不谓性也” 。 值得注意的是 , 孟子只强调“君子不谓性也” , 而没有说“人不谓性也” , 表明以善为性更多是对君子的要求 。 那么 , 普通民众能否将感性欲望看作是性呢?孟子对此没有明确说明 , 但从相关论述来看 , 他显然是持肯定态度的 。 孟子反复强调“制民之产” , 主张“(民之)所欲与之聚之 , 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 充分肯定民众欲求追求的合理性 , 只不过尚未在人性论层面做出正面讨论 。 某种程度上 , 这也可以看作是孟子人性理论中的一个缺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