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揭示胡适与蔡元培《红楼梦》论战的本质( 二 )


对于蔡元培的这篇驳论性“自序” , 胡适颇不以为然 , 他于1922年5月撰写了《跋红楼梦考证》 , 其中的第二部分便是“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 。 他就蔡氏的“性情相近 , 轶事相征 , 姓名相关”这三种推求小说人物的方法指出:蔡先生的方法是不适用于《红楼梦》的 , 有几种小说是可以采用蔡先生的方法的 , 最明显的是《孽海花》 , 这本是写时事的书 , 故书中的人物都可采用蔡先生的方法去推求 。 胡适引用顾颉刚的证据 , 证明蔡氏的方法不可用于《红楼梦》 , 尤其不能赞同蔡元培在商榷中“好像颇轻视那关于‘作者之生平’的考证” , “我以为作者的生平与时代是考证‘著作之内容’的第一步下手工夫” 。 胡适认为向来《红楼梦》一书所以容易被人穿凿附会 , 正因为向来的人都忽略了作者生平这一大问题 。
曹家|揭示胡适与蔡元培《红楼梦》论战的本质
文章图片

蔡元培与胡适对《红楼梦》的论争一来一往 , 持续了很长时间 , 结果谁也未能说服谁 。 1926年蔡元培为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作序特别强调:“此类考据 , 本不易即有定论;各尊所闻以待读者之继续研求 , 方以多歧为贵 , 不取苟同也 。 ”那时候学术界对《红楼梦》作者、时代背景、成书年代等问题本来并无定论 。 胡适并未驳倒蔡元培 , 《红楼梦》的诸多问题完全可以作为悬案继续开展学术争鸣 。 然而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中国进入了特殊的历史时期 , 学术也开始为政治服务 , 政治主宰了学术 。 1964年8月18日 , 某伟人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 , 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 可见问题之难 。 有俞平伯 , 王昆仑 , 都是专家 。 何其芳也写了个序 , 又出了个吴世昌 。 这是新红学 , 老的不算 。 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 , 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 ”一言九鼎肯定了胡适 , 否定了蔡元培 , 无人再敢提出异议 。 此后在出版界会议上 , 伟人再次强调:“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作的 , 后四十回是高鹗作的;高鹗学了曹雪芹的一点笔法 , 但是思想很不相同 。 ”这等于是给《红楼梦》下了定论 , 也同时给蔡胡论战做了总结 , 从此胡适的基本观点占据了红学的统治地位 , 开始写进各类教科书、词典和史书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民间红楼梦研究者开始质疑、甚至否定占统治地位的胡适红学 。 认为胡适红学漏洞百出 , 所有关于《红楼梦》的观点都经不起推敲 。 “蔡胡论战”将近百年 ,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那场学术论战 , 揭示蔡胡论战的本质 。
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里通过分析作品 , 领悟了作品的写法 , 人物塑造及事物描写的寓意 , 进而对作品的性质、立意和传世目的做出了精炼的评价 。 点明了贾宝玉是玉玺幻化的人物 , 书中人物都有对历史人物的影射 。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里通过寻找古人阅读《红楼梦》的记载 , 来断定作品的成书年代 , 又通过古人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来断定作品的立意本旨 , 然后将作品里的一些内容与曹家家事进行对比 , 得出作品里的创作素材来源于曹家家事的结论 。 这就是蔡元培和胡适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 , 从而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 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上看 , 胡适完败 , 蔡元培完胜 。 为什么呢?大家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比如《蚊子和狮子》 。 胡适的考证等于在说:你们都没搞清楚这则寓言故事是谁写的 , 什么时候写的 , 如何能搞清这则寓言故事的旨意呢?蔡元培就纳闷:咋滴?我要想看懂《蚊子和狮子》的故事 , 还非得搞清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