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揭示胡适与蔡元培《红楼梦》论战的本质( 五 )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归纳简化成一句话 , 就是:大胆猜测 。 在古人读者里找到了一个有相同猜测的记载 , 以古人的猜测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 胡适根本就没有找到能够支持他的猜测、而且不能被旧的材料和新的材料推翻的证据 。 所以后来不久 , 就出现了时间悖论、身份悖论、空间悖论、伦理悖论等等一大堆悖论 。 比如 , 有的猜曹雪芹出生于约1715年 , 是曹颙的遗腹子 , 有人会质问:批语提到曹雪芹有弟弟 , 遗腹子怎么还有弟弟?又有人质问:曹雪芹是曹寅之孙 , 曹寅死时 , 曹雪芹还没有生 , 如何能随曹寅织造之任?之所以搞出这么多悖论笑话来 , 源头就来自胡适 。 因为胡适根本就没有证明什么 。 古人大胆猜测了一下 , 胡适也跟着猜测了一下 , 就因为两人猜到一块儿了 , 便用猜测“论证”了猜测 。 为什么看透胡适考证本质的 , 会认为胡适的那一套是伪学?因为胡适在讲空泛的大道理 , 开头三大笔说空道理 , 最后一笔关系到实质的 , 胡适根本就没有论证什么 。
然而胡适及其后来者 , 为什么又像被洗脑了一样对清人的记载坚信不疑呢?原因出在《石头记》这部小说的性质上 。 古人真正领会《石头记》背面隐写故事的 , 不会说破 , 因为这是一部隐写的故事 , 内容涉敏 , 说穿捅破是有极大风险的 。 所以 , 你翻故纸堆想学胡适去找隐写故事内容真相的 , 你翻不出说穿说破的任何记载 。 而蔡元培之说能在与胡适论战时破了《石头记》底里 , 是因为这时清朝已经灭亡 , 他没有像清代古人那样要冒那么大风险了 。 胡适认为 , 品读一部作品 , 要从作者、年代、版本等几个方面去研究 。 这个大道理是空泛的 , 你不能说他错 , 也无法认为他完全对 。 为什么?因为胡适提出的这几个方面 , 并不是领会品读一部作品的充分必要条件 。 品读一部作品 , 你可以去了解作者 , 再去品读作品 。 也可以不了解作者 , 直接去品读作品 。 所以 , 了解作者与品读作品 , 是既非充分 , 也非必要的条件 。 年代考 , 也是一样的道理 。 一部作品创作在什么年代 , 并不是由读者所处的年代来断定的 。 《石头记》在清代有读者 , 在民国有读者 , 在新中国也有读者 , 不同时期的读者都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 但我们不能以读者所处的年代 , 来断定作品创作的年代 。 大胆假设一下 , 如果因为某个原因 , 清代的古人阅读记录 , 如《四松堂集》等没能保存下来 , 而民国时期的读者阅读记录保存下来了 , 你能拿民国时期的读者来断定作品的创作年代么?这个论证本身就存在逻辑因果的问题 。
曹家|揭示胡适与蔡元培《红楼梦》论战的本质
文章图片

最后说版本学 。 胡适认为作品如果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 应考察版本差异 , 判断其年代的先后 , 从最原始的版本探究作品创作意图 , 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 。 但是胡适探究版本时 , 把重点放在了年代的先后上 , 并没有放在版本出现差异的原因上 。 简单点说 , 就是胡适关注的是差异在哪里 , 而并没有关注为什么产生这种差异 。
按照蔡元培解读《红楼梦》的方法 , 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胡适就抓住这一点来否定蔡元培的解读作品的方法 。 胡适说 , 因为蔡元培对作品里某些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说法 , 是无法得出唯一答案和结论的 , 因此 , 蔡元培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 又因为蔡元培对这些人物事件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 所以 , 蔡元培解读《石头记》这部作品的方法是错误的 。 进而因为蔡元培解读《石头记》的方法是错误的 , 胡适加以驳斥 , 所以胡适的理解和方法是正确的 。 胡适的考证 , 其实属于三真掩一假 。 他认为 , 一定要找出另外一处有记载的东西来 , 才能证明你的解释是正确的 。 你找不出来 , 你的解释就靠不住 。 这是潜意识形成的思维 。 毕竟蔡元培对人物与事件的理解 , 与其他阅者也是有区别的 。 人的潜意识认为:因为蔡元培对某些个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与他人理解不同 , 没有唯一答案 , 所以 , 蔡对所有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是无法得出唯一答案的 , 因为蔡对人物事件的解读无法得出唯一答案 , 所以 , 蔡的解读方法是不对的 。 因为胡批驳蔡的错误 , 所以 , 胡的方法是对的 。 因为胡的方法是对的 , 所以 , 胡的结论是对的 。 这个潜意识形成的联系 , 帮助胡适完成了形式上的论证 。 其实胡适的这种论证 , 不是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 , 而是在驳斥对方的某些观点是如何的错误 。 以对方的错误来“证”自己的正确 , 人们被大脑潜意识的思维给糊弄了 。 他驳斥对方的错误不足处 , 但并没有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 所以 , 胡适的考证并没有在本质上论证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