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芯|新诗研究|张德明:综合的诗艺与圆融的美学——王学芯诗歌论

王学芯|新诗研究|张德明:综合的诗艺与圆融的美学——王学芯诗歌论
本文图片

张 德 明
1940年代 , 袁可嘉在一篇剖析穆旦等人诗歌的论文中 , 提出“新诗现代化”已然构成了现代诗人执意寻求的某种“新传统”的观点 , 还特别强调了“综合”作为重要创作技法在新诗新传统中所占有的显著位置 。 他指出:“如果我们需要一个短句作为结论的结论 , 则我们似可说 , 现代诗歌就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 ”[1]到了1990年代 , 综合性写作更是成了诸多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 , 诗人们在文体样式、表现手法、情思经验等方面都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综合性 , 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这种特性因此被人归纳为“扩散的综合性”[2] 。 可以说 , 综合性作为一种新传统 , 已然构成了新诗写作现代性的显在表现 , 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们判断一个诗人在艺术上是否达到成熟与完善的重要诗学指标 。
当代诗人王学芯被誉为“一位才情澎湃、具有多重精神面影的高产诗人”[3] , 1980年代至今 , 王学芯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抒情诗 , 前后出版了11部诗集 , 不仅数量巨大 , 而且审美质量极高 , 在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 。 新世纪以来 , 王学芯诗歌创作进入井喷时期 , 其诗作频现于《人民文学》《十月》《诗刊》《钟山》《花城》《上海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 。 同时 , 从2014年至今 , 接连有《间歇》《飞尘》《可以失去的虚光》《尘缘》《空镜子》《迁变》《老人院》等7部诗集问世 。 我认为 , 王学芯诗歌之所以给人以日益成熟和老练之感 , 有较突出的现代性精神内涵和品质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能把“综合性写作”这种新诗的新传统较好地贯穿于创作过程中 , 其诗由此凸显着综合的诗艺 。 这种诗艺的综合 , 既让诗歌文本具有丰富的意义潜能和阐释空间 , 又能将诗人自我对大千世界的全方位认知尽可能地渗入语言文字中 , 从而立体化地表达出宽广的精神视野和丰厚的生命体验来 。 不仅如此 , 在综合性写作的文本敞开之中 , 王学芯的诗歌又不以彰显充满矛盾、悖谬的诗学张力为美学追求 , 而是尽可能吸纳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优长 , 其诗歌因而整体上呈现圆润、通融、亲和的艺术个性 , 进而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传统发生了内在的沟通和接续关系 , 显示出颇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性来 。

傅元峰曾指出:“在王学芯的诗中 , ‘谮越’依靠‘参悟’而频频实现 。 最高的谮越 , 呈现为边界的遗忘 。 ”[4]这里指出的王学芯诗歌对于“边界的遗忘” , 即指诗人在诗歌言说中对各种知识学范畴的打通 , 或说是各种不同的知识谱系在同一文本中的相互渗透、彼此对话与综合使用 , 由此构成一种意味繁复的综合性诗艺呈现 。 王学芯诗中的综合性写作多种多样 , 其主题的综合、经验的综合、修辞的综合、语言的综合等都表现得极为出色 。
创作一首诗时 , 王学芯最初的视点往往会聚焦在某一具体事物上 , 以其为入思处和着眼点来展开诗思 , 落实主旨 , 因而其主题的呈示较为明确 。 不过 , 由于诗人自身所具有的宽阔知识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和奇崛的想象能力 , 一首诗常常会在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 , 不经意地旁涉到对其他事物的沉吟与观照 , 从而无形之中打开了生活的多个扇面 , 触及不同的社会命意与人生主题 。
以《躺在山冈的坡上》(收入诗集《可以失去的虚光》 , 2017年版)为例:
躺在山冈的坡上
云在变幻表情即兴各异
飘移的面孔和动物
在天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