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看天图!任伯年的日常流水

饥看天图!任伯年的日常流水
文章插图

任颐像
任颐(1840-1896年),初名润,字小楼、伯年,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肖像、花鸟、山水画。其绘画除继承民间及传统文人画,融汇陈洪绶、陈淳、徐渭诸家之长外,还吸收了西画速写、设色诸法,形成丰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任熊、任熏、任预并称为“海上四任”。
任伯年是清末海派画家之一,多数人对他的了解,或许不及“清末海派画家”另一位画家吴昌硕。但其实,吴昌硕作品的气势正是从任伯年这儿学来的。任伯年从人物肖像画入手,后又涉山水、花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西画中的速写、设色等诸法,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作为一位大师级画家,他的一生同样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航坞山下
航坞山,与钱塘江遥遥相对。相传,此山因越王勾践航行三百里至此山下而得名,唐、宋、明时有重兵把守,乃兵家必争之地,后经历代围海造田,遂成今日之险峻山势。清乾隆前,钱塘江水经两峰对峙的航坞山、赭山而入海,故称“海门”。山上有宋代建的白龙寺,坐北朝南,香火鼎盛,游客如云。寺内可见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
我去航坞山的那天,天气晴好,秋阳普照下的白龙寺,颇有沧桑之感。据说,寺里现存的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葺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正殿内有“暗龙湫”,亦称龙井、隐泉,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称一奇。白龙寺的“航坞听梵”是萧山十景之一,与水波潋滟云蒸霞蔚的“湘湖云影”齐名。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晚清画家任伯年就是这一带人。
任伯年的籍贯,这些年萧山人与绍兴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就像前两年我的家乡甘肃天水和四川人争李白故里一样。说白了,是“瓦窑里争来争去——争的是空”。因为,晚清时萧山归绍兴,即山阴,后来,行政区域划置不断变化,萧山成为杭州的一个区,于是乎,绍兴说任伯年是绍兴的,萧山说是萧山的。其实,较为严谨的说法是,任伯年既是绍兴人,亦是萧山人。更具体些,他是航坞山下的任家楼人。
航坞山下,有两个村子,任姓居多,即可为证。
饥看天图!任伯年的日常流水
文章插图

任伯年 任淞云像 立轴 纸本设色 1869年 故宫博物院藏
父亲
任伯年的父亲,名鹤声,字淞云,一介米商。任堇叔——任伯年的儿子在《任淞云先生像》的题跋中如此回忆他的祖父:“读书不苟仕宦,设临街肆,且读且贾。善画,又善写真术。耻以术炫,故鲜知者,垂老值岁歉,及以术授”。
“耻以术炫”这个词,让我颇感兴趣。
为什么会以之为耻呢?说白了,是任伯年有一个低调而且务实的父亲——现在有不少人大讲特讲务实,恰恰是不务实的表现,真正的务实是埋头苦干,而不是夸夸其谈。在当时的任鹤声看来,画像如同卖米,是谋生的一项技能,或者说,作为民间画匠,只是贫寒家庭讨一口饭吃,而非艺术,所以他并不愿意给儿子“传道授业”。直到后来庄稼欠收,才让儿子学画像之术,就在这时,他心底里想的是,让其拥有一技之长,以至于天有不测之时也不会饿肚子。天下的父亲,没有一个不为自己儿女的衣食担忧的,任伯年的父亲怎么会例外呢?现在,我们在少儿艺术培训班里见到那么多孩子,家长的一片苦心里真正为艺术的又有多少?他们还不是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的目的是衣食无忧。假如让他们的孩子一辈子贫寒地从事艺术,估计不少家长会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