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多少社牛,到处伪装社恐( 二 )


手机|多少社牛,到处伪装社恐
文章图片

聚会时 , “社恐”内心:对不起 , 我对人过敏 。 /《浪漫的体质》
在比对了不同情境下自己的反应之后 , 叶佳璇得出了一个结论:像自己这样的“社恐” , 并非生活中的异类 , “回避社交 , 只是应对陌生和尴尬的一种方式而已” 。 所以 , 在她看来 , 没有必要放大这种状态 , “把‘社恐’挂在嘴边 , 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
尽管叶佳璇想得很清楚 , 但在行为上 , 她依旧按照旧有的习惯去社交 。 在众多社交对象里 , “半熟不熟的人”最令她头疼 , 她至今找不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交往方式 。 老朋友则是她的“舒适圈” , 不过她也不过分依赖他们 。 每隔一段时间 , 她会和朋友们聚一聚 , 聊聊知心话 。 那个时候 , 她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社恐” 。
“工作场合的‘社恐’ ,
大多是想化繁为简”
与叶佳璇同年出生、已经工作三年的胡翰对“社恐”的理解就完全不同 。 在朋友眼里 , 胡翰很爱表露心迹 , 从他在社交场合的表现来看 , 几乎没有人会把“社恐”安在他头上 。 但他自己反复强调 , 工作时 , 他是极度“社恐”的那一类 。
与同事在楼道内正面相遇 , 他会用最快的速度掏出手机 , 以免令他难堪的打招呼环节在二人之间发生 。 于他而言 , 同事就像一阵风暴 , 手机则是那个让他相安无事的风暴眼 。 尽管他只是划拉几下 , 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操作 , 但仍能确保他与同事相安无事 。
平级之间倒是可以通过一些“小聪明”蒙混过关 , 但如何掌握与领导的相处之道 , 却着实让胡翰犯难 。 他的直属部门总监三十出头 , 旁人对其的评价是“人机灵 , 会来事儿” 。 用胡翰的话说 , 就是“圆滑” 。 胡翰说 , 他自幼就忌惮与这样的角色打交道 。 他觉得 , 以自己的经验、阅历 , 同这种人说什么 , 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 于是 , 他选择对工作情况避而不谈 , 除了递交日报 , 与总监的沟通几乎为零 。
在追求效率与秩序的职场上 , 胡翰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慢性自杀” 。 时间长了 , 总监自然而然就认为他每天都在“摸鱼” , 就算他做出了一些成绩 , 也由于反馈的缺乏 , 而得不到任何相应的回报 。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 胡翰就盘算着 , 第二天一定要好好和总监聊一聊 。 但等太阳升起 , 胡翰又失去了言说的欲望 。 他担心自己措辞不当 , 也生怕总监反应过度 , 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与隐忍 。
手机|多少社牛,到处伪装社恐
文章图片

社交恐惧 , 是很多职场人无法言说的痛 。 /《未生》
有一段时间 , 胡翰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这个苦恼 。 大家给他想的办法 , 大多是让他“敞开心扉 , 咬着牙 , 往前迈一步” 。 但对他来说 , “道理都懂 , 可还是做不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儿” 。 他说 , 原以为业绩终将证明一切 , 可他现在领悟到 , “学会职场社交和做好本职工作同样重要” 。 他并没有感到意外 , 自己渐渐“被冷落了 , 手头分到的工作也变得更为边缘” 。 在愤怒与自责的复杂心理驱使下 , 他决定辞职 。 这是他在职场上第一次因为“社恐”而遭遇的“滑铁卢” 。
回老家赋闲三个月后 , 胡翰鼓足勇气 , 入职一家在无锡的网络信息安全公司 。 这回他开心极了 , 因为他终于不用为社交而发愁了 。 作为公司的产品文案 , 他只需将信息精准地传递出去即可:“无功无过 , 敲敲键盘就能养活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