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多少社牛,到处伪装社恐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道:“我一向竭力回避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 害怕卷入那样的漩涡之中 。 ”如今 , 太宰治描述的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 。 这当中 , 大多是年轻人 , 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打上了一个标签——“社恐” 。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 , 指行为主体不敢进行面对面的社会交往 。 换言之 , 这个群体在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时会感到有压力、不自在 , 并且无法以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 而这种趋于回避与退缩的心理状态 , 也多见于在手机媒介环境下成长的个体 。
“在真正需要帮助时 , 社交就变得不那么令人恐惧”
叶佳璇就是其中之一 。 她今年25岁 , 刚刚拿到艺术史硕士学位 。 她本科时学的是广告学 , 该专业偏重协作与沟通 , 但她明显感觉自己难以适应 。 于是 , 当大多数同窗选择毕业后进入4A公司或者“大厂”时 , 她毅然决定去读一个自己感兴趣又不用和人打太多交道的专业 。
刚上大学时 , 叶佳璇并不知道“社恐”这个概念的存在 。 她以为自己不善人际交往 , 单纯是性格内向的原因 。 但在一次参加社团活动的面试时 , 她观察到 , 其实身边有很多和她一样的人 。 “大家都很拘谨 , 在那个环境里 , 完全可以针对项目内容聊聊天 , 但人们都在玩手机 , 以掩饰当时的尴尬 。 ”自那往后 , 叶佳璇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和同龄人会恐惧社交”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她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
手机|多少社牛,到处伪装社恐
文章图片

2020年10月1日 , 四川绵阳创新中心 , 在自助手机充电站边充电边刷手机的人 。/ 视觉中国
上大二时 , 叶佳璇报名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的录制 。 习惯独来独往的她 , 这一次也是独自前往现场 。 看到身旁成双结对的观众 , 她觉得自己稍微有些奇怪 , 但是她并不渴望和其他人建立联结 。 录制结束 , 已近深夜 , 从大兴星光影视园到她东五环外的宿舍有三十公里 , 作为一个女孩儿 , 她不免有些害怕 。
叶佳璇正发愁如何回去的时候 , 一个同校学生出现在她眼前 。 那个女孩主动问她:“要不要一块儿?做个伴儿 。 ”她点点头 , 两个人拼了个车 , 搭伴儿回了学校 。 在路上 , 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 下车后互加了微信 。 那时 , 叶佳璇意识到 , “社恐”有时候好像只是一个托词:“在我真正需要帮助时 , 社交就变得不那么令人恐惧 。 ”她觉得 , 自己的“社恐”状态 ,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陌生的回避 。
回到宿舍 , 叶佳璇躺在床上回想起自己过往那些真正的“社恐时刻” 。
过年回老家 , 不太熟悉的七大姑八大姨会问她很多难以回答的问题 , 譬如:“谈恋爱了吗?”“学的专业以后出路是什么?”对于这些近似拷问的问题 , 她会即时触发内心的“社恐按钮” , 尴尬地说上几句之后 , 她就找个由头赶紧逃离现场 。
学生会组织的聚餐也让叶佳璇感到不适 。 起初 , 她加入那些校园组织 , 是为了“能让自己在学习之余 , 有些事做” , 但她慢慢察觉 , 当中的运行模式 , 与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家没有过深的交往 , 表面看着嘻嘻哈哈 , 但实际上 , 相互之间并不了解 。 ”所以 , 每次和他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 , 叶佳璇都会觉得有些别扭:一方面 , 不能放开吃 , 肚子填不饱;另一方面 , 大家都在尬聊 , “无论是讲述的 , 还是聆听的 , 都很不好受” 。
最让叶佳璇受不了的环节还不是用餐 , 而是结束之后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 尤其是“真心话大冒险”游戏 , 被叶佳璇称为“社恐的洼地” 。 每次轮到她 , 她都只选“真心话” , 因为包含着亲密动作的“大冒险”对她来说简直是“公开处刑” 。 虽然名义上是“真心话” , 但实际上就算胡编乱造一些经历 , 也不会有人在意:“每次聚会 , 真正感到快乐的 , 也就那么几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