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人|专访|DJ陈灵伟:英伦音乐推介手册( 三 )


倦怠期其实不时会出现的 , 对音乐主持人来说 , 听歌听到没有感觉就是一个危险信号;这个时候 , 度假会是一个简单又实在的办法 。 当你在异国或他乡 , 不同风物不同语言 , 抛开工作之后 , 确实有充电的效果 。
此外 , 充实自己很重要 , 文字、电影都能增加节目灵感 , 这些都能减轻、减缓甚至是治愈厌倦的 。
顺便说 , 收很多碟是以前 , 现在都是收email比较多了;
至于Selector , 古早的时候是每周会收到一套刻录碟 , 包含所有歌曲和节目;现在就是上网站下载 。
联络人|专访|DJ陈灵伟:英伦音乐推介手册
文章图片

澎湃新闻:你还记得刚接这份工的时候 , 英国的乐坛是什么景况?华语乐坛又是什么光景?
陈灵伟:那是新千年的开端 , Sam Smith、Adele、Amy Winehouse等都是那几年陆续出现的新人 , 也都在节目中作为新人推荐过 , 然后见证了他们成为巨星 。 绿洲、Blur这些就已经不再是顶流 , 不过呢 , 倒是在大概这个时间采访了绿洲和Damon Albarn(Blur主脑) , 他们不约而同在大概相仿的时间来到中国 。
华语乐坛的话 , 孙燕姿是出道即爆的新人 。 张敬轩也因为《断点》在北方“意外”走红(因为当时公司并没有将这首视为主打但就莫名其妙爆了) 。 陈奕迅2001年首次拿到香港叱咤男歌手金奖 , 之后的13年里他只有3年没拿到这个奖 。
【联络人|专访|DJ陈灵伟:英伦音乐推介手册】澎湃新闻:你的Selector和英国版的是否零时差?零时差意味着在华语区尤其先锋和小众 。 你有没有让观众更易接受 , 产生黏度的秘诀?
陈灵伟:音乐推介上基本上是同步的 , 最晚不过一周的制作耗时 。
你说的很对 , Selector的体质 , 在中国天生就是先锋和小众(在英国的话 , 因为乐迷一贯有追寻新音乐的传统 , 业界也不乏推广新音乐的专门板块 , 所以生态非常不同) 。 不过呢 , 早年的话 , 就算是同步播天王级别的绿洲Blur这些英国大团的节目也是被归入小众的 。 一句话 , 几乎所有欧西向的音乐节目在绝大多数内地电台都是小众的 , 所以 , 一些小技巧带来的效果不会很大 。
这些所谓的秘诀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适合当下听众的音乐风格(比如当年的英摇、DNB、trip hop等电子 , 现在就是嘻哈、R&B吧) 。 然后 , 就是尽量做一个“好”节目 , “冷门音乐 , 热心推荐”就很好 。 发自内心喜欢的话 , 就容易有共鸣吧!
澎湃新闻:电台节目的忠实听众会希望听到熟悉DJ不变的语气 , 得到他们长久的陪伴 。 但实际上这些年媒体行业的变化很大 , DJ作为个人也会成长 。 拿这档节目来说 , 你的工作风格、节目的制作方式、行业的外部环境 , 从开始到现在有过哪些变化?
陈灵伟:这个问题很大 , 尽量说说吧 。
刚开始做节目时 , 刚刚毕业 , 非常年轻 , 更多的是从乐迷的角度 , 很多纯粹的热爱和热血 , 可以为节目不眠不休 。 当时自发加班、熬通宵真的是常事 , 为一小时节目写几天的稿、不断改也是经常的 。 这种状态很难得 , 也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的 。
值得一提的是 , 从去年开始 , 我又慢慢回到这种状态 , 比如说 , 每一期节目都会有非常细节的稿件(过去很多年的话 , 往往是大纲及素材而已) , 也会找回做节目的激动和乐趣 。
我觉得 , 这是拜节目没有成为日常、“负担”所赐 。
我相信对于很多DJ来说 , 一个日播节目做久了 , 难免会有成为负担的时刻 。
节目制作方式的话 , 我从1990年代开始做节目 , 当年是相当analogue的 , 比如说做版头是没有电脑剪辑的 。 然而 , 当年在MD、DAT、磁碟机、开盘机的不断混合使用下 , 同样可以做出许多至今听依然觉得“怎么那么技艺高超”的精彩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