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国古代的丧礼和葬礼分别是怎样的?

孔子|中国古代的丧礼和葬礼分别是怎样的?
本文图片

人将死时叫做“属纩(zhǔ kuàng)”(《礼记·丧大记》) 。 属是放置的意思 , 纩是新絮 。 (这里絮指的是蚕吐出的丝绵 , 不是我们今天概念的棉花 。 )新絮很轻 。 据说古人把新絮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 , 试看是否断气 。 这不一定成为风俗 , 至多也只是个别地方的风俗罢了 , 但是“属纩”却成为临终的代称 。
古人初死 , 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 , 这叫作“复” , 意思是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 。 复而不醒 , 然后办理丧事 。
古人死后 , 要给他沐浴 。 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 。 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 。 《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 , 不须沐浴 。 ”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
死后有“敛”(殓)的仪式 。 有小敛 , 有大敛 。 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qīn) , 越是贵族 , 衣衾越多 。 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 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 , 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 , 生则不得事养 , 死则不得饭含” 。 (饭是把米放在死者口里 。 含又写作琀〈hán〉 , 是把玉放在死者口里 。 )
入殓后 , 停丧待葬叫做“殡(bìn)” 。 《论语·乡党》:“朋友死 , 无所归 , 曰:于我殡 。 ”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jiù)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 , 晋文公卒 。 庚辰 , 将殡于曲沃 。 ”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 , 还不是葬 。 据《春秋》《左传》 , 次年四月才葬晋文公的 。 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
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 , 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fú) 。 绋是拉柩车的绳子 。 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 , 实际上只有形式 。 后来出殡 , 在送殡人的行列两旁拉两根带子 , 那就是执绋的遗制 。
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 。 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xiè)露》、《蒿(hāo)里》都是挽歌 , 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 , 后世的挽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 。
下面说到葬 。
上文说过 , 殷代奴隶主有人殉的制度 。 后世知道人力可贵 , 改以“俑”来代替 。 俑是人偶 , 有木俑、土俑 。 后来孔子还反对用俑 , 孟子说:“仲尼曰:‘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孟子·梁惠王上》)
从殷代到战国 , 统治阶层还把生前使用的车马带到墓里去 。 其他随葬的物品是多方面的 , 包括青铜制的饮食器、兵器、乐器等 , 玉制、骨制的装饰品以及其他什物 。 越是贵族 , 随葬品就越多越精美 。 也有一些专为随葬而做的“明器”(伴葬的器物) 。 汉代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被仿制成陶土模型随葬 , 明器的象征性就更加明显了 。 (“明器”原写作“冥器” 。 “冥器”字面意思就是“随葬品” 。 )
上古贵族统治阶层的墓里大多有槨(guǒ)(椁) , 椁是外棺 , 主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 , 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 。 《论语·先进》说 , 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 , “有棺而无椁” , 可见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
以上所说的只是贵族士大夫的丧葬 , 至于庶人的丧葬 , 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 即使是最节俭的丧葬 , 对于“匹夫贱人”来说 , 已经是“殆竭家室” 。 庶人死了至多只能“稿葬”(草草安葬) , 如果遇着饥荒的年头 , 就只好饿死以填沟壑了 。
《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 。 ”根据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报告 , 我们知道殷代和西周的墓都还没有坟堆 , 后来在墓上筑起坟堆 , 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 , 其次是为了增加盗墓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