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三 )


文章图片

图3 , 宋徽宗书“崇宁通宝”钱
王希孟“数以画献 , 未甚工 。 上知其性可教 , 遂诲谕之 , 亲授其法 。 ”应在十五岁到十七岁期间;“不逾半岁 , 乃以此图进 。 ”应在1112年秋到1113年春 , 算上后边的装裱时间 , 1113年成画、御览、赏赐蔡京 。
从蔡京对王希孟的称呼 , 王希孟与蔡京应是很深关系的晚辈;献画后徽宗“因以赐臣京 , 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 ’”语气近似于对“家长”说 。
三、蔡京之后《千里江山图》的去向之谜
蔡京后来的结局非常凄惨 , 钦宗上位后被贬岭南 , 客死潭州 , 再被查抄 , 子孙流放 , 《千里江山图》应该再度入宫 。 靖康元年十二月(公历已到1127年) , 宋钦宗正式投降金国 , 《千里江山图》又一次面临去向问题 。
直到本世纪初 , 对于由北宋末到清初的500多年流传 , 一直混沌不清 。 收藏印的解读是认识《千里江山图》流传的关键 。
卷首“三希堂精鉴玺”下叠压一方印 , 漫漶不可识 , 由于《石渠宝笈》的错误著录 , 长期被误认为是“缉熙殿宝”印 (图4);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4 , 被“三希堂精鉴玺”叠压的 “□□殿宝”局部晦暗莫辨
卷尾“寿国公图书印”《石渠宝笈》未释 , 直到2017年才由吕晓和王耀庭破译 (图5)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5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左、中)和范仲淹《道服赞》(右)上的“寿国公图书印”
此前 , 《千里江山图》一直按照北宋宫廷散逸、南宋入理宗内府、入元由溥光收藏推测 。
但是“寿国公图书印”被释读出来 , 让这个推测发生了动摇 。 “寿国公图书印”是金国宰相高汝砺(1154-1224)的印章 , 高汝砺1220年封寿国公 , 1224年去世 , 从高汝砺流到宋理宗内府就非常不合理了 。
而且 , 这件东西还有溥光的题跋 , 他十五岁就看过《千里江山图》 , 按今天较准确的资料 , 溥光至迟生于1240年 , 故溥光十五岁不晚于1254年 , 此时宋蒙尚在敌对 , 宋理宗且健在 , 其收藏不可能到溥光眼前 。
显然 , 对相对清晰的“寿国公图书印”都漫漶不识的《石渠宝笈》编写者 , 辨认“缉熙殿宝”的能力是不可靠的 , 卷首“□□殿宝”需要重新释读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6 , 《千里江山图》上“□□殿宝”与黄庭坚《花气熏人帖》上“缉熙殿宝”有较大尺寸差异
实际上 , 此印尺寸与“缉熙殿宝”已有不可弥合的差异 (图6) , 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上测得“缉熙殿宝”并不方正 , 左高53.9mm , 右高54.7mm , 均值54.3mm , 《千里江山图》上测得“□□殿宝”高59.1mm , 这个尺寸差别远远超出了材料的弹性范围 , 是完全不同的印章 。
原图底色黯淡 , 经特殊的图像处理 , 强化磨损、破损痕迹和印色 , 目视效果相对清楚 (图7)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7 , “□□殿宝”局部特殊处理高清图像
处理后 , “殿宝”二字已了无疑义 , 由于原件在递藏中存在较严重的漏盖、渗化、磨损和破损 , 前二字大部分细节已经泯灭 , 识别中需与原图和原作反复对勘 , 了解痕量物质的存在 , 排除磨损、破损痕迹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