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四 )


找到相对清晰的残存笔画 (图8) , 通过字形及组合 , 使用排除法可缩小范围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8 , “□□殿宝”残存笔画标示
第二字 , 左侧偏旁为“礻” , 字典下共一百一十六字 , “礻”“口”组合仅有“祏”“祐”“祜”“祒”“祫”“祮”“祰”“禧”八字 , 以“禧”字字形最接近 , 最祥瑞 。 联合第一字 , 从图像、文字、字义释读的角度以“嘉禧”为最佳组合 (图9) 。 查宋、金、元、明四朝宫殿名称和字形 , 除“嘉禧”以外 , 尚无与以上图6、7、8近似者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9 , “嘉禧殿宝”笔画复原
当然 , 这个印还有另外的释读 , 如宋高宗吴皇后的“康寿殿宝” , 见仁见智 , 这是正常现象 。 正是这样的差异 , 以及《石渠宝笈》的错误释读 , 说明在图像处理以前 , 乾隆、石渠宝笈著录者都不知道这个印是什么印 , 盖“三希堂精鉴玺”的太监甚至不知道这里有印 , 当然梁清标也不可能知道 。
梁清标作伪说存在一个悖论 , 他不可能伪造一个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偏门印章用来欺骗自己和继承遗产的家人 , 从逻辑和动机上都说不通 , 所以这个印一定远远早于梁清标 , 《千里江山图》不可能是梁清标作伪 。
四、两种释读的优选
支持释读为“嘉禧殿宝”的理由有3条:
1、篆字字形还原 , “嘉禧殿宝”贴合度更高 , 尤其是“嘉”字“吉”头的“口”字高度贴合 , 难以容纳“康”字中间的“田”形;还有“禧”字左边的“礻”旁 , 两横三竖 , 至少有三笔是清楚的 , “禧”字右下的“口”字也是高度贴合 。
2、风格上 , “缉熙殿宝”屈曲盘桓 , 正是赵孟頫《印史序》中批评的“新竒相矜”“不遗余巧” , 和吾丘衍(1272-1311)《学古编》中所谓的“妄意盘屈”;“嘉禧殿宝”强调篆法的标准和书写性 , 赵孟頫所谓“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 , 可仿佛而见之矣” (图10);元代中期的“皇姊图书”印虽然刻手执行不佳 , 但篆书是规范的“说文”篆 , 没有“妄意盘屈” , 仍然是受到赵孟頫审美的影响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10 , “嘉禧殿宝”与“缉熙殿宝”存在较大风格取向差异
3、《千里江山图》保留了“六贼之首”蔡京题跋没有裁掉 , 这在“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的高宗时期 , 是难以想象的 。
因此 , 以下按照“嘉禧殿宝”释读 , 《千里江山图》上的蔡京跋要保存下来 , 最安全的路径是北宋灭亡后解送到金国 , 再流转到宰相高汝砺手中 。
五、由高汝砺到溥光
溥光在大德七年(1303)题跋《千里江山图》时称“予自志学之岁 , 获观此卷 , 迄今已近百过”“一回拈出一回新” , 故溥光是高汝砺的下一任藏家 (图11)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文章图片

图11 , 元 溥光 跋《千里江山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汝砺为应州金城人 , 溥光籍贯云中(今大同) , 地理上同属大同盆地 , 两地仅100余里 , 相当于北京六环直径 。 良好的交通条件 , 为高汝砺到溥光的传递创造了良好条件 (图12) 。
真迹|千里千年:《千里江山图》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