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 对于施舟人的那些幸运的听众 , 哪怕他们只是通过网络上的影片或访谈 , 也会重新发现自己文化的基因 , 并对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惊讶 。 我曾把施舟人一次演讲的视频片段转发给一位朋友 , 她回复给我一篇很长评论 , 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而感到羞愧 , 并追问为什么大家认为天主教是一种宗教 , 而道教是一种迷信 。 她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忽视了道教在自己文化中的根本性地位?
施舟人的研究涉及语文学、科学和学术史等多个领域 , 而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则处于其著作的核心位置 , 其包括对于西方传教士、清末皇帝以及康有为等人破坏行为的揭露 , 他们均深受了新教牧师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s, 1845-1919)的影响 。 令人惊喜的是 , 在几个世纪对于道教的持续打压后 , 道众又重现于众多的圣地与村庄之中 。 以此为题 , 施舟人撰写了人生中最后一篇文章:《道教的回归》(Le retour du tao?sme) 。
没有一位汉学家能够自称做出了与施舟人一样的全面且“前无古人”的贡献 。 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汉学研究的进程以及我们对中国的理解 , 可是他只能稍微撼动儒家思想这一坚不可摧的堡垒:自从传教士主导早期汉学研究以来 , 儒家思想便一直占据着舞台中心 ,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 尽管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 但他只是部分地破除了“迷信”这一词汇 , 其仍在当代话语中不自觉地出现 。 施舟人一生都在贫瘠的土壤中播种 , 且最终都已破土发芽 。 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 , 成为树丛灰烬之中重新绽放的花蕾 , 一如莱斯(Simon Leys, 1935-2014)在《燃烧的森林》(La forêt en feu)所言 。
本文图片
施舟人与其师兄陈荣盛道长
施舟人带走了正在撰写的他在台南道士生涯的回忆录 , 我们亟需这本书来了解他如何 , 在没有舍弃西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 得以进入中国与道教的宇宙观 。 他的经历并不来自新纪元运动(New Age)的泛泛而谈 , 也非出于传教士福音主义的好奇心 , 而是来自于对艺术史、戏剧、音乐、歌剧 , 以及后来对宗教人类学的热情 。 在他所任教的法国高等实践研究学院“第五宗教科学系”(Ve section des Sciences religieuses) , 宗教与科学被关联了起来 。 他还带走了他正在准备的关于钦安殿的文章 。 几年前 , 他参谒了这座紫禁城中最尊崇的神殿 。 没有多少人知道 , 这是明朝定都于北京的重要历史见证 。 施舟人还有许多其他项目没有完成 , 但是他已经留下了大量作品 , 足以证明他的“死而不亡” 。 对于从游于他的人而言 , 他确已“羽化登真” , 一如老子、庄子 , 以及所有伴随他的高道一样 。 他曾向我们保证活到120岁 。 我有时很难相信 , 在2021年2月18日 , 也就是我完成新书《湖南道士和法师的神化》的这一天 , 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 在我的意念中 , 他已经位列仙品 。 我知道 , 对于成长在西方的普通人来说 , 在家坛供桌上的诸位神明旁安奉自己师父的造像 , 只能算是一种愚昧的 , 令人发笑的怪念头 , 一如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所言 , 是一种“可憎的行为” 。 道教与西方人的认知相去甚远 , 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将其掌握 , 除非改变我们已有的本体论体系 。
本文图片
范华家中坛上所供奉的施舟人(与陈荣盛道长)照片
施舟人有理由认为自己是道教传统独有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 在被台南道教界所接纳后不久 , 他便发现了法事中所应用的科仪本与明代《道藏》中的部分内容非常相似 。 这是在1962年 , 当时大家都以为道教在中国大陆已经消失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台南道教这一活着的传统成为重新探索道教历史的重要起点 , 其本来就保存在传世的《道藏》之中 。 一名外国人士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 , 这使他在中国也受到了赞扬与认可 。 这位在三天门下法名“鼎清”的大师播下的种子正不断破土而出 。
- 大寿|冯骥才八十大寿出新作,《画室一洞天》《多瑙河峡谷》出版
- 陆鸿渐$两首寻隐不遇诗:没有遇见,就是最好的遇见
- 高架桥|上海高架桥荫“别有洞天” 第二穹顶打造“文化屋檐”
- 时评价$苏提达看着低调,实际上“别有洞天”,诗丽吉这是给了她珠宝库?
- 寻隐者不遇#魏野两首描写隐士的诗,清丽淡雅,余韵悠长,值得一读
- 古诗词|每日经典古诗词—聆听最美好的声音(60)寻隐者不遇
- 绘画#张大千家书曝光,字迹洒落别有洞天,自成一体,被誉为“大千体”
- 模块@他画了个美人,放大5倍再看,画中别有洞天,网友:原来不是美人
- 石昊&完美世界:石昊大闹雨族洞天,至尊骨重生,雨枫还没死
- 玉真公主&愚公移走的王屋山,居然还是“洞天福地”,三大谜团至今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