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九 )


结语 展览 , 修复 , 亚洲交流的未来
目前东博馆藏的中国绘画已增加到大约九百件 , 中国书法、拓本约一千七百件 。 虽然是日本国内的最大收藏 , 不过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相较 , 其藏品的质与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 然而东博的收藏却可以说非常有地方特色 , 反映了日本千年以来对中国书画的热爱 , 可谓是东瀛宝藏 。 此外 , 东博中还有来自各地私人和寺院的“寄托品” 。 日本实行文物“寄托制度” , 即为了避免各种灾害、盗窃、霉损等风险 , 重要作品可以长期嘱托给各地博物馆保管的文化保护制度 。 通过这一制度 ,观众可以看到寺院秘藏的宝物 , 收藏家可以安心 , 研究员也可以仔细研究作品 , 真可谓一箭三雕 。 如南宋《千手观音图》(岐阜永保寺)、张即之《禅院额字 栴檀林》(京都东福寺)等 , 均长期寄托于东洋馆 , 有时在展厅里展出 。 桥本末吉先生(1902—1991)收集当时很少有人关注的浙派、明末清初的吴彬、蓝瑛等非正统的画人的作品和近现代绘画等 。 在他大阪高规市的家中 ,常给青年研究者边看画边讨论 , 培养了如高居翰、古原宏伸等海内外学者 , 世称“桥本大学” 。 目前桥本先生颇具收藏家个人特色的九百多件作品 , 也寄托在东博 ,继续供国内外研究者研究 。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南宋《千手观音图》
最后要介绍一下博物馆与文物修复的问题 。 与引人注目的展览相比 , 修复工作比较枯燥 , 但毋庸赘言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 东博每年确保预算 , 进行修复的工作 。 在每年3月举办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的保存与修理展”上 , 向公众展示和共享其成果 。 在进行修复时 , 博物馆研究员与文物修复人士会花较长时间讨论修复的具体方法和理念等问题 。 现在日本的修复概念还是尽量保留原来的物质情报 , 如《潇湘卧游图卷》(1989 年至1990年修复)在检视材料时发现 , 画面所用的是竹纸 , 背面托心纸(命纸)也用竹纸 。 一般来说 , 日本传统裱装的托心纸 , 使用跟画心不同的、较薄而强的美浓纸 , 不过不知为何 , 清宫装裱师傅们使用了和画心同材质的竹纸 。 因此 , 这次修复时也特别订制了竹纸来重拖 , 保留了清宫的原裱 , 虽然修复工作在日本进行 , 但从表面上绝对看不到日本修复的痕迹 。 《潇湘卧游图卷》在湿润的江南诞生 , 在干燥的北京宫廷重裱 , 又于20世纪在日本被修复 。 我们所采用的修复方法到底正确与否 , 还要待百年之后看文物的状态 , 才能见分晓 。 另外 , 进行修复时 , 往往发现绢本有反衬法 , 在20世纪60年代前修复文物时 , 没有做具体记录的习惯 , 因此如李迪《红白芙蓉图》(1963年修复) , 据说有反衬 , 但由于没有留下照片 , 从严格的学术立场来说 , 很难断定其有反衬 。 现在的博物馆修复规定 , 必须出版详细的修复 报告书 , 如梁楷《出山释迦图》(有1485年、1680年、 1831年的修理铭 , 1995年至1996年修复)的释迦身上 ,确定背面使用了铅白反衬 , 甚至在《雪景图》的寒树背 面 , 发现后世的日本人用墨色来反衬的做法 。 明代宫廷画家周全《狮子图》(2008年至2010年修复)大横幅 ,画有狮子身躯部分的绢的背后全部有铅白反衬 , 这些都是以后研究古画时的珍贵材料 。 拥有大量卷轴文化遗产的中、日、韩三国 , 共同面临着修复时的种种困难 , 如裱绫、纸料等所需材料的匮乏 , 希望今后也能就这些方面继续增进交流 , 积极共享成果 , 推进共同研究以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