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七 )


南宋《潇湘卧游图卷》(局部)
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 , 日本经济恶化 。 1932年 , 这一中国书画爱好圈的领首犬养毅惨遭暗杀 , 军国 主义席卷了全社会 , 中国书画热也日渐衰落 。 在此时期最重要的收藏还是《潇湘卧游图卷》 , 该作曾是乾隆帝所喜爱的“四美具”之一 。 该作具有南宋画作特有的淡雅墨色 , 空灵透明 , 可谓同牧溪(法常)这类禅宗绘画一脉相承 , 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画作 。 著名美术商、博文 堂主人原田悟朗(1858—1938)回顾说道 , 他在北京结识了陈宝琛、郭葆昌等多位清廷高官 , 购入了苏轼《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卧游图卷》等杰作 , 后来将其中两件卖给了日本实业家、政治家、书法家菊池晋(惺堂 , 1867—1935) 。 内藤湖南在题跋中写到 , 关东大地震时 , 菊池家遭受火灾 , 他奋力抢救出 《寒食帖》和《潇湘卧游图卷》 。 在20世纪初日本中国书画收藏热圈内的最后一位收藏家 , 当数高岛菊次郎先生(1875—1969) , 他曾担任王子制纸社长等职 , 号槐安 。他的收藏于1965年捐给东京国立博物馆 。 值得注意的是 , 当时积极购买中国书画的皆为民间爱好者 , 不像20世纪30年代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等 , 由博物馆出资购买中国文物 , 日本的国立博物馆首先要保护日本国内传下来的文化财产 , 已竭尽全力 , 没有余力购买这些新渡品 。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东京帝室博物馆旧馆(关东地震损毁 1923年)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复兴本馆(建筑悬赏设计图集 , 渡边仁原案)1938年竣工
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 , 使用了约四十年的博物馆建筑严重受损 , 后通过全国募捐 , 1938年落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 “复兴本馆” 。 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 , 在此我们不得不谈谈战时与博物馆的问题 。 大地震以前 , 东京帝室博物馆除了主馆的日本历史、考古展厅之外 , 天然部(自然史)展厅 , 主馆前面还有一个叫作“战利品陈列所”的展厅 , 陈列内容并非我们想象的金银财宝 , 大部分是日本军人在东南亚地区所收集的民具、日常用品、草木标本等 , 当时的陈列脉络跟现在完全不同 。 在二战时 , 那些陈列品是为了夸示帝国的荣光而展示的 , 这是无疑的事实 , 从今日的视角来看都是错误的展览方式 。 展览就是记述历史的一个方法 , 即便是同一物品也可以被赋予任意脉络的历史观 , 我们需要反复思考何为博物馆的崇高使命 。 1941年日本向美国开战 , 因战局紧迫 , 在八万多件馆藏品中 , 法隆寺献纳宝物等重要美术藏品约六万件 , 开始疏散到奈良、福岛和岩手县等的地方库房 , 馆员也一起押运 , 并居住在那里保护文物 。 美军空袭烧毁了全国的主要城市 , 1945年3月10日博物馆开始闭馆 。 战败后 , 京都、奈良和上野公园一带(包括东京大学)幸免于难 , 文物逐渐被运回上野 , 终于翻开了博物馆新生的一页 。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东京帝室博物馆复兴翼赞会醵金者芳名录
东博|千年宝藏,多元历史: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和其故事
文章图片

东京帝室博物馆文物疏散(1945年 , 京都桑田郡弓削村)
战败后的昭和二十二年(1947) , 帝室博物馆改称为 国立博物馆 , 由宫内省转为文部省管辖 。 这意味着 , 博物馆事业并非为了国家服务 , 而成为民主国家教育的机构 , 收藏品也并非天皇家的财产 , 而成为属于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的共同财产 。 在这个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复兴本馆建立之后 , 博物馆开始录用大学相关学科(如开创于1914年的东京帝国大学美术史讲座)毕业的研究员 。 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中国或赴中国调查的学员 , 如西川宁(中国书法史 , 1902— 1989)、杉村勇造(中国美术史 , 1900—1978)、小山富士夫(中国陶瓷史 , 1900—1975)等人陆续归国 , 进入东博工作 , 奠基了东博战后中国学的坚固基础 。 比他们年少一代的年轻学者是面临全国学生征兵的世代 , 如铃木敬(中国绘 画史 , 1920—2007) , 在大学念了两年书之后于1944年被征兵 , 赴华南地区服兵役后 , 1946年复员后归乡耕田 , 1949年才被国立博物馆雇用 , 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 日本军国帝国主义阻碍了国内人文学科的发展 , 20世纪30至40年代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变少 。 战后在昭和三十九年(1964) , 法隆寺宝物馆开设 , 昭和四十三年(1968)开设由谷口吉郎(1904—1979)设计的“东洋美术”主题馆“东洋馆” , 这给年轻 学者提供了研究亚洲美术的新的契机和职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