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文字中,换一种姿态看风景( 三 )


作家|在文字中,换一种姿态看风景
本文图片

▲ 俯瞰海德堡古城
话说海德堡的宁静一点都不过分 , 我们到达时正值周末 , 街上空荡荡的 , 不仅大小商店都关门闭市 , 连路边的停车位都因为是周末而免费 。 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和大学城 , 它是浪漫德国的缩影 , 曲折而幽静的小巷连通着古堡和小河 , 充满了诗情画意 。 城堡坐落在内卡河畔的王座山上 , 是一座红褐色的古堡 , 为古代帝宫的遗址 。 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 , 早在16世纪就成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 。
从白墙红顶的海德堡古城建筑群一路上山 , 漫步于刻满历史沧桑的古堡残垣间 , 跟随中文语音导览 , 在花园里偶遇了歌德半身铜像与雕刻着象征爱情的戴胜鸟图案的石头座椅 。 相传1814年的夏天 , 歌德与情人玛丽安娜·冯·维勒玛曾约会于此 , 并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
坐在石头座椅上 , 听着语音导览中关于歌德的浪漫逸事 , 曾经读过的长篇小说《亲和力》不禁浮上心头 。 这部作品是歌德步入老年时创作的 。 1807年冬天 , 已经58岁的歌德对16岁的少女米娜·赫尔茨丽卜一见倾心 , 但自知年龄悬殊、好事难成 , 只得隐忍伤痛不辞而别 。 在按捺不住的狂热和创作冲动中 , 歌德仅仅用7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篇幅比《少年维特的烦恼》多一倍的小说 。
小说《亲和力》用化学里的亲和力现象作比喻 , 围绕着4位主人公的感情纠葛 , 描绘了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和由此造成的无法避免的悲剧 。 无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亲和力》 , 一生多情又在婚姻中挣扎的歌德 , 似乎在小说中借助艺术形象 , 辩解其“无条件地在爱”这一主题 。
或许因为德国之旅 , 让我对歌德的作品又产生了一些兴趣 , 然而许多阅读都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场 , 对其作品始终一知半解 。 对此 , 我固执地认为 , 有时不一定是你找到了好书 , 而是一些好书自然会找到你 。
其实 , 我是个特别懒惰又不学无术的家伙 , 有时兴趣所致 , 一连“啃”下好几本书 , 但大多时候都是看看电影、打打游戏 , 虚度了时光 。 不过因为经常出差 , 总会带些自己喜欢的书出行 。 我总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反复拿来读 , 比如心情低落时 , 就会手捧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 , 可以从书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头脑不清醒、迷迷糊糊出差时 , 会带上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或《寒冬夜行人》 , 因为出差时的作息总有些颠倒 , 集中精力完成工作后 , 慵懒着欣赏书中的天马行空、悬念层出又戛然而止的故事情节以及富有哲理的寓言 , 这些最能让我获取灵感、清醒头脑 。
有一次出差 , 在飞机上读到《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小故事:一座名为莱奥尼亚的城市 , 人们热衷于每天更新产品 , 导致垃圾不断增多 ,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 垃圾堆的高度就越来越高 , 最终垃圾堆的坍塌湮灭了城市……下了飞机 , 手机赫然跳出某地高达100米的渣土与垃圾堆坍塌导致数十栋建筑物被掩埋或损坏的新闻 , 这让我意识到旅行和阅读之间似乎有种玄学的意味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出门远行已经成为奢望 , 连日常的出差都大幅缩减 。 人们故步自封于各自的信息茧房之中 , 获取的信息终究是主动或被动选择的产物 。 或许唯有真真切切地出发 , 用脚去丈量 , 用心去体悟 , 才能慢慢对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
我期盼着疫情早点结束、人们的生活尽快回归正常 , 但是疫情终究改变了世界 , 正如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