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随笔|自述|青年作曲家罗威:封控在家,我开了一家治愈系“深夜食堂”

钢琴随笔|自述|青年作曲家罗威:封控在家,我开了一家治愈系“深夜食堂”
本文图片

封控在上海 , 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令人焦虑的信息 。 于是我决定 , 从4月11日晚开始在微信视频号“罗威的治愈小馆”上线《钢琴随笔》治愈系陪伴电台 。 就好像开了一家“深夜食堂” , 供应治愈系音乐 , 从每天晚上22:00播送到第二天早上10:00 , 传递一些安静的力量 。
钢琴随笔|自述|青年作曲家罗威:封控在家,我开了一家治愈系“深夜食堂”
本文图片

青年作曲家罗威
这家“深夜食堂”没有固定菜单 , 我想先从我的钢琴随笔开始 , 逐渐加入自然之声 , 以及人声 。 每一晚 , 我会根据当天的天气、情绪选择不一样的内容播放 , 陪伴大家入眠 。
这些年 , 我写了364首钢琴随笔 , 总时长1460分钟左右 。 城市生活万般芜杂 , 但音乐能让我安静下来 。 一开始 , 我只是想把自己此时此地的心情变成音乐记录下来 , 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治愈 。 我常常通宵工作 , 苦苦挣扎之后 , 在早晨突然弹出一首美好的曲子 。
这些曲子最短的只有两分钟 , 最长的也不过5分多钟 。 赶上互联网音频自媒体的浪潮 , 它们陪伴了很多人 。 有一位听众有抑郁症 , 经常需要安眠药才能入睡 。 但他告诉我 , 这些音乐就像阳光照进了他的生活 。 这成了我坚持创作钢琴随笔的原因 , 原来有这么多人听 , 听了这么久 , 原来音乐可以这么有力量 。
钢琴随笔|自述|青年作曲家罗威:封控在家,我开了一家治愈系“深夜食堂”
本文图片

2021年6月 , 看见了思南公馆的树上挂着音符
我是广州人 , 十几年前来到上海求学 。 钢琴随笔是在上海诞生的 , 所以写得最多的是上海 。 364首钢琴随笔中 , 有近250首是送给上海的 , 从《巨鹿路林深》到《悠长的华山路》 , 从《延安高架小夜曲》到《外滩漫步》 , 它们拼凑出一张特别的关于上海的地图 。 有时候我会加入一些真实的声音 , 比如延安高架的行车声、桂林路的雨声、八月梧桐树上的蝉鸣 , 还有秋天踩到落叶上的沙沙声 。
钢琴随笔|自述|青年作曲家罗威:封控在家,我开了一家治愈系“深夜食堂”
本文图片

2020年9月末 , 吃完早饭 , 安静的武康路
第365首“钢琴随笔”已经录好了 , 弹琴的时候 , 脑海里想的是顾村公园的樱花 , 淡淡的粉色 。 可是这个春天 , 我所描绘的跟樱花相遇的场景都很虚幻 , 所以音符里也有一点伤感 。 标题想好了 , 就叫《从春天寄给上海的一封信》 。
我是3月22日结束在成都的演出后回到上海的 。 那时候上海的疫情已经挺紧张了 , 其实有过犹豫 , 要么回广州 , 跟家人一起 , 要么去北京 , 那里有一些创作和录音的设备 。 最后还是决定回上海 , 因为上海给我的已经不仅仅是灵感 。
钢琴随笔|自述|青年作曲家罗威:封控在家,我开了一家治愈系“深夜食堂”
本文图片

2020年深秋 , 准备在治愈小馆录新的随笔
在上海的工作室里录“钢琴随笔”的时候 , 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 想把我2020年疫情下创作的《祈福》改编一下 , 送给这座城市 。 我先完成了钢琴部分的录音 , 然后配器写成乐谱 , 联系了乐团线上录制 , 4月1日定稿 , 4月4日上线 。
在《祈福》中 , 我描绘了一个黎明 , 可能只是在构思动机时花了时间反复琢磨 , 旋律就自然而然在脑海中流淌出来 。 我希望能用这首作品传递温暖和坚定 , 让大家平静些 , 或是轻松一下 , 睡个好觉 , 这可能就是我能为社会做的小小贡献吧 。 最近还会发一首歌 , 是和好妹妹乐队合作的一首歌 , 是一首很温柔、很治愈的民谣 , 在疫情下听 , 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