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年鉴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王凯,周密.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5(01):65-74.
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经验显示:互惠性偏好是在权威、外部性与利益合理整合基础上 , 由内生的城市发展压力推动而成;空间通达性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与便利性上;双重互补性包括产业互补与城市功能互补;外部介入体现为以法律—规划—报告—评估为主体的正式制度约束以及协商、社会组织等多元机制 。在上述四元概念模型框架下,区域的协同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日本首都圈的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启示如下 。
第一,以成长推动型战略为指导加快互惠动力的内生化 。日本首都圈能够形成互惠偏好,最关键的原因是东京的权威引领、正外部性以及利益的合理调整 。京津冀区域有两个特大城市,单纯依靠硬性疏解等成长管理型方式很难解决深层次矛盾,应该强调“成长推动型”战略,以北京为核心权威,按照“首都圈—京津同城化—京津冀—环渤海”的发展路径推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做大区域总量的蛋糕 , 形成正的外部性 。在发挥核心权威与正外部性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以激励性方案与约束性方案相结合的利益调整机制 。构建以利益分配(如跨区域高速公路收费)、利益补偿(如环境污染补偿资金)与利益共享(如地方政府按比例共享税收)等为基础的多元利益调整内容,以利益调整内容为核心建立激励性协商方案,引导各地共创共享“协同红利” 。
第二,以交通为重要突破口推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在协同发展中应遵循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产业、民生与社会渐次协调与合作的路径 。以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在协同发展中完善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市群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 。
第三,破除行政体制障碍 , 加快城市经济与社会要素的互补化 。京津冀协同的基础是产业与功能的互补 。三地应该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摒弃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立足于企业或产业的市场选择与区位选择进行产业布局 。全面深入地分析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基础、产业分工、城市要素等禀赋状况,客观认识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在这种基本定位下,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资源等整体布局 , 强调细化产业形态的互补与产业形态雷同下的产业具体环节与品类互补 。
第四,以精细管理为基础促进协同保障的制度化 。建立国家层面的专门领导机构 。建立国家(法律+国土规划)—区域(首都圈规划)—地方(县—城市)等不同层面的协调组织,丰富以区域协同领导小组、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市长联席会议等为主要形式的管理机构,结合分权、部分授权、联合等多种方式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形成磋商沟通常态化 。
资料来源:《中国管理学年鉴2016》

管理学年鉴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文章插图
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
1、联合为先,统一思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各方的联合行动 , 惟有联合 , 才能互利;惟有联合 , 才能共赢;惟有联合,才能发展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阻隔,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 , 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产业的分割 , 打破市场的封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 树立“区域”的整体观念,联合起来 , 协调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