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建|礼仪,让生活更美好

□ 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田佩雯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 。 历经岁月洗礼 , 热情待客、遵时守约、礼尚往来等优秀礼仪从古传承至今 , 并伴随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 催生出电话礼仪、微信礼仪等现代礼仪方式 , 极大地丰富了礼仪的内容和外延 , 使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
近日 , 由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礼仪学会会长李荣建主编的新书《现代礼仪教程》出版发行 。 围绕该书内容 , 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专访了李荣建教授 , 听他畅谈礼仪的古今传承和现代礼仪的有关知识 。
■ 中华礼学 , 立人之本
采访人员:《周礼》有言 , “大礼三百 , 小礼三千” 。 中华传统之礼仪指的是什么?
李荣建:古人讲“礼者敬人也” , 礼仪是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 , 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 , 也是交往的艺术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 , 并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 自古以来 , 我国人民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 “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或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颂 , 也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 知礼讲礼、待人彬彬有礼 , 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 是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准则 。
采访人员:崇尚礼仪的当代价值在哪里?
李荣建:其实 , 礼仪的最高境界是让别人舒服 , 让自己自在 。 让别人舒服 , 就是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让自己自在 , 即美言美行皆出自内心 。
“不学礼 , 无以立 。 ”孔子认为 , 人不学礼就无法安身立足 , 这句话放在当代仍然适用 。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 , 现实生活中 , 我们要自尊和敬人;礼仪的特点是为他人着想 , 我们应尽可能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待人接物 。 我们每个人只有遵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 才能立足于社会 , 与社会、与环境相生相融 , 这便是崇尚礼仪的价值所在 。
采访人员:现在有人说“礼多人不怪” , 也有人抱怨“繁文缛节”带来太多约束 , 您如何看待二者的观点?
李荣建:礼仪是做人的规范 , 做事的规矩 , 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很强 。 比如握手的顺序、部位、力度、时间等均有讲究 , 把握好这个度 , 我们就可以比较顺畅地与对方展开交流 。 如此一来就有了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 , 无不尽显礼仪风采 , 这样优美的礼仪当然“礼多人不怪” 。
但礼仪是用来完善自我的 , 而不是用来苛责他人的 。 人人均应当自觉遵守礼仪 , 既不能做礼仪的警察 , 自以为是 , 对别人指手画脚;也不能做礼仪的奴隶 , 遇事过分谨小慎微 , 如履薄冰 。 比如在一般情况下 , 请长辈、领导、客人、女士走在前面 , 是显示对他们的尊重 , 但如果在炎热的夏天 , 一位身穿裙装的女士有意走在男主人后面 , 此时男主人非要请女士走在前面 , 就显得过于迂腐了 。
因此在礼仪上 , 我们应严于律己 , 更应宽以待人 。 处处注意自己的举止 , 时时考虑他人的感受 , 知礼、懂礼、用礼 , 知行合一 , 人们便能友好相处 , 社会便能井然有序 。
■ 民俗礼仪流传至今 , 新生活孕育新礼仪
采访人员:在中华传统礼仪中 , 有哪些礼仪传承至今 , 在现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荣建:我国有许多民俗礼仪流传至今 。 在人生礼仪中 , 就有以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为代表的诞生礼 。 孩子出生后 , 女婿要去岳父家报喜 , 送去染红的鸡蛋(俗称“喜蛋”);孩子满月 , 父母要请亲友喝满月酒 , 满月日还要给孩子剃胎发;周岁礼上 , 父母同样要宴请宾客 , 并举行“抓周”礼 , 在孩子面前放上弓箭、算盘、毛笔等物件 , 以抓到的物件“预测”幼儿将来的性情和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