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重新去爱,我终于重新爱上了她

昨天 , 在抖音上刷到了一个热门视频,看得书单君五味杂陈:
4岁男童在妈妈婚礼上,警告新郎:
“你必须得对她好!如果你敢欺负她,等我长大以后收拾你!”
男孩个头才到妈妈的腰,声音奶奶的 , 但那忍着哭腔又一板一眼的做派,却活像嫁女儿的爸爸 。
留言里很多人表达了对“别人家孩子”的羡慕 。
明星董洁在一次采访里也说过:最希望儿子快点长大 , 然后保护自己 。
类似的言论听过不少,但书单君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好像父母不是父母 , 孩子不是孩子 。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发生了颠倒 。
在办公室聊起这个话题时,小伙伴青橙分享了她的同款经历 。
她告诉我:原来,这件温暖贴心的“小棉袄”背面,早就布满了窟窿 。
俗话说“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感恩 , 孩子永远在等父母的道歉 。”
然而青橙却走出了第三条路,这让书单君对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 , 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
——书单君
以下 , 是青橙的自述
以及她想对父母和孩子说的话

我可以重新去爱,我终于重新爱上了她

文章插图
“我是我妈妈的妈妈”
人生的前17年,我一直在做父母的父母 。
不记得从几岁开始,“贴心小棉袄”“从不让妈妈操心”就成了我能得到的最高赞誉 。
她情绪化,容易崩溃,一言不合就冷暴力;
而我,总要“主动认错”→“认真检讨”→“保证下次不犯”,直到把她哄得笑逐颜开 。
虽然早已习惯成自然 , 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到底谁是妈妈,谁是孩子?
我不是唯一一个有这体验的人 。
很多年后再说出这份感受,我居然收到了很多朋友的附和 。
后来读了《长不大的父母》 , 看到“亲子角色颠倒”这个词,我才恍然大悟 。
“亲子角色颠倒”,就是孩子把“照顾父母”的责任,背上了自己肩头,成为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保护者和拯救者 。
而本该向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比如赞美、安慰等)的父母,反过来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
我的人生就是如此 。
最初的17年 , 我都兢兢业业的 , 扮演着情绪价值提供者和情感垃圾桶的角色 。
记得高二那年,去妈妈的单位聚餐 。
餐桌上,提起我上次月考成绩 , 妈妈的同事们都夸:又考了班上第一年级前五 , X老师你好福气?。?
“哎呀别夸了,因为马虎数学丢了15分,还没反省呢!”我妈边笑边骂 。
“不过我闺女确实从小都不让人操心,是我贴心的小棉袄,比她那个不着家的爹强一百倍!”
一贯冷漠的妈妈,在同事们羡慕的目光里终于支棱了起来 , 一边夸我乖巧懂事贴心贴意,一边疯狂拉踩那个让她失望透顶的丈夫 。
而我在欢声笑语中,温顺无言地垂下了头 。
妈妈清高自许,怀才不遇,嫁的男人又配不上自己,却无力改变现状,便郁郁终日 。
我可以重新去爱,我终于重新爱上了她

文章插图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所说:“他对生活感到愤怒,因为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 。”
于是我当仁不让的成了妈妈专属的情感垃圾桶,承接她自己都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 。
想着:我要照顾妈妈,她只有我了 , 不能让她更伤心了 。
我一面怀着“看我多厉害,能照顾大人”的自豪和暗喜;
另一面,又压抑着“不能做自己、被迫做大人”的怨恨;
与此同时,还背负着“如果不能维持贴心小棉袄的人设,妈妈就不爱我,不要我了”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