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二 )


布袋戏走向产业化的最关键一步或可追溯到1995年“霹雳卫星电视台”的成立 。 运营形式的改变使之在多个方面朝着“文化工业”的方向发展 。 例如 , 早期布袋戏的情节由“排戏先生”创作 ,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 , 安排剧情时主要参考传统剑侠小说 , 且极少分工合作 。 但在1996年前后 , 霹雳团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编剧小组 。 大陆研究者杜晓杰指出:“将编剧工作从一人创作扩展为小组协作 , 霹雳布袋戏的剧本生产其实已经走上了文化产业的流水线模式……受过良好教育且对青年文化极为熟稔的编剧人才 , 共同创造了霹雳布袋戏20余年来源源不断的玄幻剧本 , 有力保证了霹雳公司的剧集生产 。 ”时至今日 , 每一部剧集在创作时均由多名编剧合作 , 每名编剧负责其中一条线索 , 并有专人掌控总体大纲 。 不同编剧还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 在布袋戏迷中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霹雳台湾台(原“霹雳卫星电视台”)台标 , 左侧为“素还真”剪影 。
这一产业化过程也在布袋戏的音乐编曲模式上有所体现 。 在霹雳布袋戏中 , 每一名重要角色均有自己的“角色曲”和“武戏曲” , 用于配合文戏和武戏 。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安排“抒情曲”、“情境曲”和“壮烈曲”(用于角色战死退场) 。 其种类划分之细腻 , 制作之精良 , 一度让霹雳被称为“亚洲第一古风电子音乐公司” 。 而支撑这一美誉的正是霹雳背后的编曲团队 , 其中不同的编曲老师各有所长(如张卫帆擅长燃向编曲 , 代表作有《天行日月》 , 浩旭善用鼓点 , 代表作有《日出峨眉》 , 贾爱国的《替天行道》和《觉》潇洒紧凑) 。 正因如此 , 台湾学者张轩豪评价道:“布袋戏这个最本土的文化产物 , 不断学习西方媒体经营手法与行销策略 , 彻底地将文化工业的特色和本质展露无疑 。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月无缺 。 “月无缺”一角即拥有七首音乐:角色曲《玉枢丹桂》 , 武戏曲《神月醉无锋》(用于激烈打斗) , 情境曲《寄情山水》(用于月无缺思念故人的情境) , 气势曲《替天行道》(用于在特定场景烘托人物气势) , 情境曲《续高山流水》(用于月无缺与好友抚琴) , 情境曲《无明以始》(用于月无缺与反派对峙) , 另有一首场景曲《玉川仙境》 , 为《玉枢丹桂》的钢琴版 。 图源:霹雳布袋戏官方网站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一般的文化工业理论倾向于认为 , 产业化将覆盖文化生产的全部流程 , 并逐渐使之成为“机械复制”的产物 。 在这一过程中 , 文化的“特色”也将荡然无存 。 但布袋戏的“产业化”却自有其限度 。 在一些重要的生产环节 , 布袋戏依然葆有鲜明的“传统性” 。 以布袋戏的“口白”为例 , 霹雳布袋戏的所有人物均由黄文择一人配音 , 因其声线多样 , 黄文择也被称为“八音才子” 。 由于布袋戏戏偶无法展现面部表情 , 因而其情绪与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均由配音所赋予 。 在戏迷看来 , 布袋戏的“戏偶”之所以区别于机械复制的产物而恍若具有“灵魂” , 很大程度上即是缘于黄文择出神入化的配音技艺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霹雳布袋戏的知名配音员黄文择于2021年宣布退居幕后 , 不再配音 。 广大“道友”大为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