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如果你听说在某部剧集中可以看到剑仙大战吸血鬼 , 道门高人对决外星人 , 那么这部剧集很可能就是“霹雳布袋戏” 。 2022年的春节期间 , 布袋戏电影《素还真》上映 。 或许在大陆 , 布袋戏还略显小众 。 但在中国台湾 , 以“霹雳”和“金光”(“霹雳”和“金光”是两家制作布袋戏的公司 , 分别为“霹雳多媒体”和“金光多媒体”)为代表的布袋戏已然是不折不扣的流行文化 。 而作为风靡岛内三十余年的传奇英雄 , “素还真”这一人物更已成为极富号召力的文化符号 , 拥有多部剧集、稳定的粉丝群体、其每一次出场都会引来戏迷的“震动”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素还真(“霹雳布袋戏”人物 , 此造型出场于《问鼎天下》至《天竞鏖锋》) 。 图源:霹雳布袋戏官方网站 。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 布袋戏已经实现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化运营 , 而且其在流行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功令人称羡 。 在国际化程度上 , 布袋戏取得的成就也蔚为可观 。 霹雳多媒体公司与日本编剧虚渊玄合作的《东离剑游记》系列现已连出三季 , 在大陆、中国台湾与日本均广受好评 。 而在国外知名视频网站上 , 也能看到许多“道友”(对布袋戏迷的称呼)自发剪辑的片段 , 他们甚至为这些片段配上了英文字幕 , 引来不少英语世界的观众对此大感惊艳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东离剑游记》海报 。
“布袋戏”本是一种传统艺术 , 而今天的布袋戏剧集亦以深具“国风”色彩的武侠、仙侠为题材 。 反观当下 , 不难发现 , 无论是在流行文化的场域内 , 还是在“文化出海”的潮流中 , “国风”及武侠、仙侠都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 因此 , 布袋戏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范例 , 供我们思考此类题材如何在“下山”与“出海”的过程中既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挺立、又扩展其商业版图与影响力 。 下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即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如何与产业化相兼容、与流行文化相契合、与国际化潮流相适应 。
有限制的“文化工业”:
传统戏曲如何走向银幕
在某种意义上 , 布袋戏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产业化”的历史 。
布袋戏最初起源于泉州 , 是一种“唱古书 , 神话典故的戏曲艺术” , 主要在庙会酬神的活动上表演(即所谓之“野台戏”) 。 在表演时 , 操偶师以手操作木偶做出动作 , 并配以“口白”(即配音) , 因而有“一口说尽千古事 , 十指弄成百万兵”的说法 。 布袋戏的得名也与戏偶有关:“戏偶除头部、手掌与脚的下半段以外 , 躯干部分、手肢和腿部 , 都是用布缝成的 。 形状四方 , 酷似布袋 , 所以被称为‘布袋戏’”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2006年 ,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泉州南派布袋戏和漳州市布袋木偶戏 ,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布袋戏的生存一度依赖于酬神活动 。 但由于台湾曾发起“勤俭运动” , 对庙会加以限制 , 因而“野台戏”的生存也大受影响 。 同时 , 各种新的娱乐形式也在挤压布袋戏的生存空间 。 在台湾“电影热”期间 , 布袋戏艺人黄俊雄曾尝试制作布袋戏电影 , 但反响平平 。 由此 , 相当一部分艺人意识到 , 布袋戏的生存不仅需要依托新的媒介 , 也需要对文化作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加以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