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陈光连丨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之异同( 二 )


伦常习俗和风俗习惯是伦理的起源 , 而人之为人“习俗移志 , 安久移质”的德性践履则是以礼乐文化渗透人心而剔除人之恶性而回归性朴的本然的伦理状态 , 使主体德性与社会礼仪规范合而为一 , 外在的规范化为人的德性自觉而在积靡的践履中浸渍于人的生命之中 。 因此 , 德性的生成并不仅是个体对于自身所潜在的品质的修 , 更是先于其存在的外在规范的理解和尊重不断“化”的习俗洗礼与熏陶 , 使主体内在的德性品质“积”的过程中获得礼仪的普遍性质而成为自身对伦理普遍性的造诣 。 故荀子也重视“积”之化善成德:
为善不积邪 , 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 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 。 (《劝学》)
真积力久则入 。 (《劝学》)
可以为尧禹 , 可以为桀、跖 , 可以为工匠 , 可以为农贾 , 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 (《荀子?荣辱》)
彼求之而后得 , 为之而后成 , 积之而后高 , 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 , 人之所积的也 。 (《荀子?儒效》)
“故圣人者 , 人之所积也 。 人积耕耨而为农夫 , 积斫削而为工匠 , 积反货而为商贾 , 积礼义而为君子 ,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 而都国之民莫不从服 , 居楚而楚 , 居越而越 , 居夏而夏 , 是非天性也 , 积靡使然也 。 ”(《荀子?儒效》)
上列所举环境与积习之足以化性 。 “积也者 , 非吾所有也 , 然而可为也” , 积即经验的学习 。 而积学的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 , 所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又说:“君子之学也 , 如乎耳 , 箸乎心 , 布乎四体 , 形乎动静;端而言 , 软而动 , 一可以为法则”(《劝学》)所以他归结到“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儒效》)这里所谓圣人 , 亦就是最具才能 , 最具教养的人 。
荀子思想如前所述 , 对于个体来说 , 由于心中无德 , 其言化性起伪 , 宗旨都是为了积善成德 , 成为仁人、君子、圣人 。 礼乐教化是为了涵养其德、习俗渐化是为了感化其德 , 在后天的注错习俗中日渍日成而滋养其德;师法之化是发挥君师在化导中的作用 , 通过启动内在的伦理智慧 , 而明辨是非 , 依礼而貌、而听、而言、而行 , 终而至于仁 , 从而完成道德人格的塑造;自我迁化是积小善而至大善 , 故而成为圣人 , 等等 。 在庄子思想中 , 其化在于道 , 名曰化道 。 道之与人与物 , 因其自然原则而任其所是 , 庄子命之曰化 , 指物随道转 , 人循道归 。 其中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化过程 。 事实上 , 就人与物言 , 本无转变形式之可言 , 但言物与人有道与否 , 或依道而运转与否就有区别 , 能达到这个目的者就叫做化 。 庄子还提出“万物皆出于机 , 皆入于机 , ”也就是化之所以可能和必然的本体论依据 。 对此 , 郭象注云:“此言一气而万形 , 有变化而无死生也 。 ”成玄英疏:“机者发动 , 所谓造化也 。 造化者 , 无物也 。 人既从无生有 , 又反入归无也 。 岂唯在人 , 万物皆尔 。 或无识变成有识 , 或有识变为无识 , 或无识变为无识 , 或有识变为有识 , 千变万化 , 未始有极也 。 ”[3]但其中还有主体和客体之分 。 如“今吾才小 , 不足以化子 。 ”(《庚桑楚》)指依道的原则 , 使人从远离道的状态而归复到道的原则中来 。 在庄子思想中 , 道常被寓于物之中 , 故其化又有去物守道之义 。 “审乎无暇而不与物迁 ,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 ”(《德充符》)此处的宗言指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