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陈光连丨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之异同

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之异同
作者:陈光连(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
来源:
原载《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荀子研究”专栏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十六日辛未
2016年12月14日
摘要:将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的化思想进行比较 , 可从以化为中心在学理上厘清儒家的荀子与道家、佛家思想之区别 。 从化之对象来说 , 荀子在性 , 庄子在道 , 而从化性而言 , 荀子主张以礼为则的由渐、积而化 , 而庄子则在化道;从化之路径而言 , 虽然 , 荀庄皆言自化 , 但由于庄子是依无形之道而化 , 故为自化 , 而荀子所化皆积于学礼 , 故曰外化;从化之工夫来说 , 荀庄以朴同为目标 , 但由于学术路向不同 , 一则心内体道而归朴 , 一则心外学道而归仁 , 这是荀庄化道工夫之异矣 。 荀子的渐化思想 , 主张由渐而化 , 由积而化 , 故而叫做积渐或积靡 。 也就是一种渐进的缓慢的修行方法 , 化之工夫 , 积渐也是化之动因 。 其化之方式亦如中国禅宗史上之渐修 。
关键词:荀子;渐化;庄子;禅宗
荀子之化的范畴常常使人想到庄子的相关论述 。 和荀子一样 , 在庄子哲学中 , 化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概念 。 在庄子哲学语境中 , 鲲可以化为鵬(《逍遥游》);生可以化为死 , 死可以化为生 , 庄周可以化为蝴蝶 , 蝴蝶也可以化为庄周(《齐物论》);子舆的左臂可以化为“鸡” , 右臂可以化为“弹” , 精神可以化为“马”;子来的身体可以化为“鼠肝” , 也可以化为“虫臂”(《大宗师》);生命世界的一切都在天地自然中为“大冶”所化 , 无不体现着“天地虽大 , 其化均也”的生命本性(《天地》) 。 所以庄子一再告诫世人“无怛化”(《大宗师》) , 也即不要惊扰天地自然之变化 。 对于是非毁誉更是如此 ,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 ,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 总之 , “善妖善老 , 善始善终 , 人尤效之 , 又况万物之所系 , 而一化之所待乎!”(《大宗师》)“在庄子看来 , 化体现了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 , 是生命本质的展演和呈现 , 其所说的鲲化为鵬 , 形式上看是事物外在形态的变化 , 庄子的真意确是要表达心灵的问题 , 即精神的超越 , 就是要从精神上或心灵深处打破各种界限和分际 , 让思想不受任何限制 , 自由翱翔 。 ”[1]那么荀子与庄子、禅宗化之异同主要拟从四个方面以飨读者:
一、化之对象:化性与化道
在荀子文本中 , 有6 次言渐 , 仅有有一处和本文主旨相关 。
蓬生麻中 ,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 与之俱黑 。 兰槐之根是谓芷 , 其渐之滫 , 君子不近 , 庶人不服 。 其质非不美也 , 然渐者然也 。 故君子必择乡 , 游则就士 ,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 (《荀子·劝学》)
何谓渐?熊公哲注:渐 , 泔也 , 浸也 。 其渐之潃 , 谓久浸秽臭中[2] 。 杨倞注:渐 , 渍也 , 染也 。 言虽香草 , 浸渍于溺中则可恶也 。 故渐者 , 有渐进渐染之意 , 或称之谓靡 。 荀子言“君子必择乡 , 游则就士” , 就是因为考虑后天环境对他成德的日滋日成的影响 , 故曰“其质非不美也 , 然渐者然也” 。 而浸、渍、染也有积之意 , 故而荀子又经常把渐和积放在一起连用 , 这两者在德性生成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 荀子所谓渐又有积之意 。 渐反映的后天环境习俗对人德性的改变 , 积则反映了主体自身的持续努力 , 两者都是化德的力量 。
诚是化的内在品性[i] , 明诚而致天德 , 使人迁化从善 , 诚心执守仁爱 , 仁爱就表现于外;仁爱表现于外就能通于神明 , 通于神明就能使人内潜移默化的浸渍而淹没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在温文、醇厚、和睦、安定的风俗中 , 使每个人都融归于社会的伦理秩序及情理意境之中 , 把禀受人伦理则的共同范型和精神态度转变为人们的行为范式、情感归依、价值根基 。 故《说文解字》释化:“教行也 。 ”积之行也成为荀子“化民成俗”的理论意趣 , 自我迁化融入于积善成德的践履之中 。 孟子主性善 , 故其修养方法主要是内求于心 , 反身而诚 , 荀子把道德品质看成是教育环境的产物 , 所以其修养方法注重教化和学习 , 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